当前版:04版

本版导读

山呼海应 一片茶园背后的故事
文章字数:1,492
  □张敏 张薇薇 本报记者 魏彪
  一芽一叶承远意,满载深情越千岑。
  今年3月,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木鱼镇红旗社区“白叶一号”产业示范基地里,白茶“白叶一号”正式开采。这是该基地2022年建成以来首次大规模采摘。
  从浙江安吉“远嫁”而来的“白叶一号”,到浙江茶专家白堃元赋能茶叶品质提升,广元茶产业乘着东西部协作的春风,书写新时代“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山海协作新篇章。
   情牵两地的“共富茶”
  春阳铺洒在坡地上,茶垄如绿浪层叠。红旗社区“白叶一号”产业示范基地里,茶农们斜挎竹篓,腰身微弯,十指如蝶般在枝叶间游走。
  “手脚麻利的话,一人一天可以采3到4斤。”村民说。只见嫩芽被指尖轻轻一捻,便顺从地坠入篓中,簌簌轻响里,篓底渐渐铺满青玉似的芽尖。
  东与西,山与海,遥跨千里山河,因东西部协作而紧密相连。2018年,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党员捐赠的54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落户广元,开启了东西部协作的“茶缘”。
  “101亩标准化基地今年进入了盛产期,预计可以采摘鲜叶5000斤左右。”红旗社区党委书记卢中平介绍道。而据青川县农业农村局预估,今年青川白茶预计产鲜叶5.6万斤,加工干叶1.25万斤。
  7年时间里,在浙江和青川的共同努力下,“白叶一号”在青川扎稳了根,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致富茶”。截至2024年底,全县茶园面积30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40亿元,七佛贡茶品牌价值达到22.97亿元,带动3.6万户12.8 万人增收致富,茶产业已成为青川农业特色产业的主导产业。
  截至目前,青川县共建成“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7075.5亩,预计2028年前后全面进入丰产期,每年鲜叶产量可达70万斤、产值可达2.8亿元,带动79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约9000元。
   商会的“富民三重奏”
  暮春时节,广元市朝天区临溪乡望坪村茶园里漫山遍野的茶树吐出嫩绿新芽。4月20日一大早,57岁的村民鲁芳和“小伙伴”就来到茶园采摘春茶,她们身后的茶山连着的正是“广供杭州”的蔬菜基地。两年前还守着三亩薄田的鲁芳,如今已是临溪茶叶公司的“金牌采茶工”,这份转变源自广元市朝天区临溪商会编织的乡村振兴网络。
  2020年,临溪商会成立,并以“商企联动+技术造血+民生托底”模式破局,三年间带动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超万元。
  四月春光里,江苏客商投资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机器轰鸣,300亩茶园延展成翡翠色波浪。商会牵线引入的这家企业,不仅让荒坡变身“黄金地”,更创造出150个季节性岗位。“采茶季每天能挣80元至150元,农闲时去蔬菜基地除草,一年到头有活干。”鲁芳擦拭着竹篓里的嫩芽笑道。像鲁芳这样的“两栖农民”,目前临溪乡已有300余人,人均年增收从不足 2000 元跃升至 6000元。
  产业火热的背后,是商会搭建的“技术输血”体系在支撑。在英明农机合作社的培训现场,无人机喷洒演示引发阵阵惊叹。“过去背着药筒打10亩辣椒要两天,现在10分钟就能搞定!”种植大户李红琼算起了账,“病虫害防治成本降了四成,产量反增15%。”而这样的“田间课堂”今年已开展5场,覆盖农机操作、节水灌溉等实用技能,连56岁的村民雷映全都学会了无人机操作。
  商会的触角还延伸到村庄集镇。去年秋收时,蔬菜基地因土地租金纠纷险些停工,商会“帮忙团”连夜召集企业、村民协商,最终促成“租金浮动挂钩菜价”的创新方案。“类似的矛盾今年已化解2起。”商会调解员陈永明的手机里存着278个村民号码,他告诉记者,“半夜接到种植户咨询霜冻防护也是常事。”而这份信任,源自商会连续三年开展的“暖冬行动” —— 累计为困难家庭送去3万元慰问金,疫情期间更是组织会员企业包销滞销农产品23吨。
  “商会不是简单的‘拉郎配’,而要成为乡村发展的‘路由器’。”眼下,商会正筹建农产品直播基地,让山里的腊肉、茶叶、蔬菜顺着网线“出圈”。从土地里长出的共富故事,正在续写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