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长”进古镇的年轻人
文章字数:1,148
朱芸锋(重庆市荣昌区)
正是暖春时节,走出车门,一股温热的气浪迎面奔来。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高低不一、却略显年代感的铺面房。由于地处长江水边,所以无论是在亭台楼榭之间,还是在通道桥洞之下,随处可见微波不兴的淡蓝水影。面前的这个古镇,之前曾经听朋友提起过,称这里素以“三白两黄一花”的特产而远近闻名。所谓“三白”,即白肉、白糕和白酒;“两黄”是黄粑、黄辣丁;“一花”则是本地所产的花生。
果不其然,在方圆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古镇核心景区,售卖白糕、黄粑的店铺接连出现,当地人特有的、软软糯糯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顺着时淡时稠的客流向前行进,步道转弯抹角之际总会给人一些惊喜。要么是三五盆怡然盛开的各色鲜花,要么是一只大腹便便、慵懒翻转的肥猫,要么是经水面折射摇曳投落于咖啡柜台的几抹光影……尽管眼前的这一切,和在其他古镇所看到的一样,似乎都出现得漫不经心,但也掩盖不住有别于他处的几分独特的生气。
心里生出这个念头的时候,我的目光正扫过也许只有几平方米的一个背巷角落。临水的石栏杆,圈出来一方极易被人忽略的天地,然而就在浅灰色的水泥地面当中,兀然是色彩绚丽的“花园”。没错,在几平方米的小角落中“盛开”的,并不是真正的植物花草,而是几块错落支在地面的画布,有娇艳的鲜花、清澈的流水、静谧的小桥,猛然看过去就像平淡无奇的水泥地板上,生长出一派浓墨重彩的春景风光。
原来,就在古镇的若干个角落里,或站或蹲或坐着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他们安安静静地注视着古镇的某个部位,手中画笔于不急不缓间,正心无旁骛地描绘出自己心里的风景。真还别说,这竟然有了点“你在古镇看风景,描绘风景的人在角落里看你”的味道。只是这群在古镇写生的年轻人,大都戴着宽沿的帽子,遮挡住了自己的面部;有的用面巾将脸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时而忽闪的眼睛。对于一个专注于到古镇“打卡”的人来说,一般都不会去注意这群年轻人;但是稍稍留神就会发现,这群用画笔与古镇对话的年轻人,正在成为一道静默无声、却绽放无限生机的风景线。
沿着石板路在古镇溜达了一圈,突然发觉古镇里的年轻人真还不少。我看到,他们倚靠在古朴的民居门前,不厌其烦地调换位置、反复拍照,试图以古镇为背景留下青春之影。我看到,他们仔细地梳理着游客头上的每一根发丝,对着镜子与游客确定妆容或造型。我看到,汗流浃背的他从老酒窖的蒸煮车间里走出来,碰到有人拍照则报以羞涩一笑。我看到,站在餐馆门前街沿上的他老练稳重,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游客,仍不紧不慢地表演着李庄白肉的“金牌刀功”……
很显然,我看到的并不是全部,古镇里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但是,不管是怎样的方式与姿态“长”进古镇,年轻人们正在这里开枝散叶,犹如茂密的植物在春天的原野里努力拔节,让我们重新审视古镇的成长肌理,让我们再次对这个季节生发希望。
正是暖春时节,走出车门,一股温热的气浪迎面奔来。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高低不一、却略显年代感的铺面房。由于地处长江水边,所以无论是在亭台楼榭之间,还是在通道桥洞之下,随处可见微波不兴的淡蓝水影。面前的这个古镇,之前曾经听朋友提起过,称这里素以“三白两黄一花”的特产而远近闻名。所谓“三白”,即白肉、白糕和白酒;“两黄”是黄粑、黄辣丁;“一花”则是本地所产的花生。
果不其然,在方圆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古镇核心景区,售卖白糕、黄粑的店铺接连出现,当地人特有的、软软糯糯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顺着时淡时稠的客流向前行进,步道转弯抹角之际总会给人一些惊喜。要么是三五盆怡然盛开的各色鲜花,要么是一只大腹便便、慵懒翻转的肥猫,要么是经水面折射摇曳投落于咖啡柜台的几抹光影……尽管眼前的这一切,和在其他古镇所看到的一样,似乎都出现得漫不经心,但也掩盖不住有别于他处的几分独特的生气。
心里生出这个念头的时候,我的目光正扫过也许只有几平方米的一个背巷角落。临水的石栏杆,圈出来一方极易被人忽略的天地,然而就在浅灰色的水泥地面当中,兀然是色彩绚丽的“花园”。没错,在几平方米的小角落中“盛开”的,并不是真正的植物花草,而是几块错落支在地面的画布,有娇艳的鲜花、清澈的流水、静谧的小桥,猛然看过去就像平淡无奇的水泥地板上,生长出一派浓墨重彩的春景风光。
原来,就在古镇的若干个角落里,或站或蹲或坐着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他们安安静静地注视着古镇的某个部位,手中画笔于不急不缓间,正心无旁骛地描绘出自己心里的风景。真还别说,这竟然有了点“你在古镇看风景,描绘风景的人在角落里看你”的味道。只是这群在古镇写生的年轻人,大都戴着宽沿的帽子,遮挡住了自己的面部;有的用面巾将脸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时而忽闪的眼睛。对于一个专注于到古镇“打卡”的人来说,一般都不会去注意这群年轻人;但是稍稍留神就会发现,这群用画笔与古镇对话的年轻人,正在成为一道静默无声、却绽放无限生机的风景线。
沿着石板路在古镇溜达了一圈,突然发觉古镇里的年轻人真还不少。我看到,他们倚靠在古朴的民居门前,不厌其烦地调换位置、反复拍照,试图以古镇为背景留下青春之影。我看到,他们仔细地梳理着游客头上的每一根发丝,对着镜子与游客确定妆容或造型。我看到,汗流浃背的他从老酒窖的蒸煮车间里走出来,碰到有人拍照则报以羞涩一笑。我看到,站在餐馆门前街沿上的他老练稳重,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游客,仍不紧不慢地表演着李庄白肉的“金牌刀功”……
很显然,我看到的并不是全部,古镇里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但是,不管是怎样的方式与姿态“长”进古镇,年轻人们正在这里开枝散叶,犹如茂密的植物在春天的原野里努力拔节,让我们重新审视古镇的成长肌理,让我们再次对这个季节生发希望。
发布日期: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