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百年蜡虫产业兴 文旅融合共繁星
文章字数:2,322

□杨露 尔古木三 本报记者 李国华 文/图
四月的喜德,生机盎然。走进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两河口镇,郁郁葱葱的女贞树像绿色屏障,铺满孙水河两岸;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屹立在峡谷间;一条条蜿蜒的水泥路环抱着村村寨寨;一幅美丽的和美乡村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两河口镇,彝语称为“诺果拉达”,地处喜德县东部,距离县城15.2公里,因米市河与巴久河在此汇成孙水河而得名。海拔2000米左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狭长的峡谷,四面环山,挡住了狂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降雨量充足,是一块独具特色的适合生长蜡虫树与养殖白蜡虫的好地方。
百年蜡虫铸就特色产业
蜡虫,又名白蜡虫,属昆虫纲、同翅目、蜡蚧科雌雄异形的介壳虫,成群栖息在蜡虫树(学名女贞树)上,雌虫育种、雄虫泌蜡,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动物蜡。
白蜡虫所分泌的白蜡为中国特产,白蜡熔点高(达80益-85益),可广泛用于化工、航空、国防工业、医药等领域,是一种天然、宝贵的原料。四川南部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高,是“中国虫蜡”主产地,占全国产量的90%,其中喜德县白蜡虫生产历史悠久,已有300多年历史。
20世纪60年代末,红莫区桃源乡(现红莫镇桃源村),因防治血吸虫病,大量用农药灭钉螺,白蜡虫普遍无收,虫树被毁,虫园破败。
此后,为恢复白蜡产业,喜德县委、县政府组织了育苗和栽植,安排专人负责技术指导,引进云南、贵州等外地虫种,把两河口镇周边蜡虫树株数恢复到一万余株,白蜡虫产量达3000公斤。20世纪80年代末,白蜡虫树陆续恢复到20万余株。如今,喜德县两河口镇蜡虫树面积达14523亩70万株,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喜德白蜡虫独具虫壳颗粒大、虫囊口紧小、怀卵量高,整体呈圆润饱满的口蘑形状,孵化出的幼虫,体格健壮,泌蜡能力强,泌蜡品质好的特点。从而,两河口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白蜡虫重要产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白蜡虫之乡。
小小白蜡虫变身“金虫子”
眼下正值谷雨立夏相交时节,两河口镇的白蜡虫虫种发育成熟,迎来了采摘季。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蜡虫树,茂密的枝叶下,一个个身披棕红色外壳的蜡虫密密麻麻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蜡虫,处处都是繁忙丰收的景象。
“我家种了3亩地的蜡虫树,今年蜡虫产量预计有300斤左右,收入3万元以上。”两河口镇村民田志飞说。
管理蜡树、修剪枝丫、选择种虫、种虫挂树……为了蜡虫有个好收成,四月摘完蜡虫后,田志飞就陆续将蜡树上的枝丫全部砍掉,让蜡树抽出新的枝丫,长出嫩绿的叶子,为新一批蜡虫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条件。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喜德县白蜡虫的好品质,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来自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虫客”前来收购。
据两河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产值有所突破。
近年来,喜德县为发展好蜡虫产业,成立了蜡虫协会,组织蜡农到四川省峨眉山市、云南、贵州等地参观蜡虫产业、学习种养技术,引进优质虫种,培育优质蜡虫,极大提高了蜡虫的品质和产量。引进虫商,与峨眉、巴中等地虫商签订协议,为村民提前规避了交易市场的风险。今年的蜡虫出售价格定在120元至150元之间,相较去年来说,价格有所上升,蜡虫日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虫子”。
建设产业园区打造新品牌
近年来,喜德县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原则,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布局,谋划实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链突出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具喜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喜德阉鸡、喜德蜡虫、喜德水产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两河口镇万亩蜡虫产业园区积极探索“统筹式”的资金投入机制,资金由园区统筹集中安排,用于园区产业发展项目配套、科技推广、品牌建设、技术课题攻关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从2023年起,投入财政资金1.05亿元,采用“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现代农林特色蜡虫产业园,在火觉莫村、洛甘村、两河口村、三合村、洛各村、瓦库村6个蜡虫种植村为群众免费发放15万株蜡树苗,扩大蜡树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白蜡虫种虫养殖数量。
2024年园区蜡虫实现产种10万余斤,产值达1000万余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7000余元。构建了“蜡虫+阉鸡”“蜡虫+蔬菜”等“林中养虫、林下养鸡种菜”的立体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种植有60余亩蜡虫树,由于蜡虫需轮换养殖,一般三年两收,每年收入有十余万元。”家住三合村的村民张星国告诉记者。
2024年年底,建成了州级现代林业园区,打造成了万亩蜡虫产业园,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现代林业园区,下一步将积极打造“中国白蜡虫虫种之乡”。
农文旅融合发展促振兴
除了致力于发展白蜡虫种虫产业,两河口镇还对辖区内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以及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转换,每年蜡虫采摘时节,通过举办蜡虫采摘节等乡村文旅活动,大力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两河口镇文旅资源丰富,境内有藏在深山间,以水为墨,以石为纸的瓦尔瀑布;有三线铁路盘旋而卧、两个站点遥遥相望、火车跑得没人快的奇观;有铺就乡村振兴“阳光大道”的千亩光伏基地;有蒸蒸日上、前景美好的蜡虫产业;还有种养循环苹果园。如今,有基础、有特色、有条件的生态旅游资源,让两河口镇的村民有了新期待。
两河口镇将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文旅产业发展机遇,着力构建“一园引领、一带联动、区域共兴”的发展格局。以蜡虫产业园建设为引领,同步打造园区环线示范村,激活三合蜡虫古村、洛各蜡鸣彝村等蜡虫特色村IP效应;进一步挖掘成昆铁路、民族团结和百年蜡虫文化内涵,着重推出铁路展线、慢火车体验线和“小环线+大环线”的观光游学线路,努力打造孙水河中上游集生态农业、康养休闲、安居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建成安宁河流域最具特色的精致文旅小镇。
发布日期: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