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老屋焕新生 激活“沉睡资源”
文章字数:2,029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探索农户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形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不仅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路径,更是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的关键举措。作为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在闲置农房资源整合与规划利用中具有独特优势。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供销社以创新实践为突破口,通过“房屋托管+产业运营”模式,打造“供销人家”精品民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这一经验不仅实现了村集体、农民和供销社的多方共赢,更为全市供销社系统乃至农业农村、文旅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盘活农村闲置房屋,是激发土地要素活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如何让“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即墨区供销社以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即墨区供销社探索“房屋托管+产业运营”模式,通过“收储改造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延伸农旅产业链”的“三步走”路径,在鳌山卫街道鳌角石村和龙泉街道莲花田园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了两大“供销人家”民宿示范项目,累计盘活闲置农房18处,走出了一条“老屋生金”、民宿富民的新路子。
盘活沉睡资源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几年前,即墨区供销社在恢复重建基层社过程中,发现部分村庄宅基地闲置率居高不下,而重建后的基层社亟须拓展业务。即墨区供销社坚持调研开路、精准施策,成立专项工作组,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深入鳌角石村、莲花田园示范片区等地开展老屋活化专项调研,制定“以宿活村、以旅兴业”改造方案。创新推出“供销社+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与镇街和村集体签订托管协议,镇街和村集体协助整合闲置房屋资源,部分房屋由镇街负责投资改造;供销社负责统筹资金,对闲置农房进行改造或设施升级;收入按比例返还镇街和村集体,形成农户得租金、集体增收益、供销拓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闭环。通过创新机制,有效破解了农村闲置房屋盘活利用中农民缺资金、村集体缺抓手、社会资本缺信任的难题。
从最初的4处民宿起步,短短两三年内,“供销人家”已发展至18处精品民宿,成为游客首选住宿地。目前,当地多个街道主动洽谈合作,形成了政府支持、供销主导、农民受益的发展格局。
擦亮民宿品牌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即墨区供销社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结合不同地域特色,选择差异化的经营路径。在鳌角石村,由区供销社统筹资金,改造闲置农房,依托600年古村落底蕴,以“一宿一主题、一院一特色”为核心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胶东乡村生活记忆;在莲花田园示范片区,由当地镇街投资,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充分尊重原有建筑文化,对闲置农房进行改造,然后交由即墨区供销社运营,优化功能,融合周边山水美景,打造诗意田园民宿。
在“供销人家”民宿运营过程中,即墨区供销社充分发挥亮点,进行特色打造。一方面,加强文化植入,利用当地资源,与当地的“茶芋文化节”“田横祭海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农事活动、民俗体验等休闲活动;另一方面,进行功能升级,植入智能家居、卫浴设施等现代元素,提升旅客满意度。同时,即墨区供销社根据老年群体需求,专门设计了以田园劳作、温泉疗愈、茶道文化为核心的民宿养生之旅,吸引了大量退休老人。
即墨区供销社通过品牌化运营,不断丰富民宿经营内涵,“供销人家”民宿已成为当地文旅产业的标志性品牌,真正实现了“宿在乡野、乐在田园”的乡村文旅新体验。
释放叠加效应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即墨区供销社以民宿经济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形成了以宿兴产、以产带富、以富促旅的良性循环。
从经济效益看,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备的配套设施,“供销人家”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正式营运以来,累计接待各类研学团队200批次、游客近10万人。民宿的打造让农村闲置资产焕发生机,每年累计为村民增加租金收入 20万元左右,示范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老屋托管。同时,民宿经营解决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问题,通过提供餐饮、保洁等服务岗位,累计培训20余名村民转型成为“民宿管家”“乡土厨师”,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从社会效益看,民宿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茶叶、芋头、蜜桃等农产品的销售,推广了榼子、竹编等即墨非遗手工艺品,助推当地旅游、餐饮业等配套产业发展。此外,通过“造血式”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老屋焕新生,民宿促振兴。即墨区供销社以创新实践,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模式不仅让“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更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
下一步,即墨区供销社将继续完善房屋托管和民宿运营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多元化特色民宿,形成示范效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完善民宿周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供销人家”民宿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农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民宿经济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担当。
据中华合作时报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供销社以创新实践为突破口,通过“房屋托管+产业运营”模式,打造“供销人家”精品民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这一经验不仅实现了村集体、农民和供销社的多方共赢,更为全市供销社系统乃至农业农村、文旅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盘活农村闲置房屋,是激发土地要素活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如何让“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即墨区供销社以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即墨区供销社探索“房屋托管+产业运营”模式,通过“收储改造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延伸农旅产业链”的“三步走”路径,在鳌山卫街道鳌角石村和龙泉街道莲花田园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了两大“供销人家”民宿示范项目,累计盘活闲置农房18处,走出了一条“老屋生金”、民宿富民的新路子。
盘活沉睡资源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几年前,即墨区供销社在恢复重建基层社过程中,发现部分村庄宅基地闲置率居高不下,而重建后的基层社亟须拓展业务。即墨区供销社坚持调研开路、精准施策,成立专项工作组,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深入鳌角石村、莲花田园示范片区等地开展老屋活化专项调研,制定“以宿活村、以旅兴业”改造方案。创新推出“供销社+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与镇街和村集体签订托管协议,镇街和村集体协助整合闲置房屋资源,部分房屋由镇街负责投资改造;供销社负责统筹资金,对闲置农房进行改造或设施升级;收入按比例返还镇街和村集体,形成农户得租金、集体增收益、供销拓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闭环。通过创新机制,有效破解了农村闲置房屋盘活利用中农民缺资金、村集体缺抓手、社会资本缺信任的难题。
从最初的4处民宿起步,短短两三年内,“供销人家”已发展至18处精品民宿,成为游客首选住宿地。目前,当地多个街道主动洽谈合作,形成了政府支持、供销主导、农民受益的发展格局。
擦亮民宿品牌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即墨区供销社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结合不同地域特色,选择差异化的经营路径。在鳌角石村,由区供销社统筹资金,改造闲置农房,依托600年古村落底蕴,以“一宿一主题、一院一特色”为核心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胶东乡村生活记忆;在莲花田园示范片区,由当地镇街投资,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充分尊重原有建筑文化,对闲置农房进行改造,然后交由即墨区供销社运营,优化功能,融合周边山水美景,打造诗意田园民宿。
在“供销人家”民宿运营过程中,即墨区供销社充分发挥亮点,进行特色打造。一方面,加强文化植入,利用当地资源,与当地的“茶芋文化节”“田横祭海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农事活动、民俗体验等休闲活动;另一方面,进行功能升级,植入智能家居、卫浴设施等现代元素,提升旅客满意度。同时,即墨区供销社根据老年群体需求,专门设计了以田园劳作、温泉疗愈、茶道文化为核心的民宿养生之旅,吸引了大量退休老人。
即墨区供销社通过品牌化运营,不断丰富民宿经营内涵,“供销人家”民宿已成为当地文旅产业的标志性品牌,真正实现了“宿在乡野、乐在田园”的乡村文旅新体验。
释放叠加效应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即墨区供销社以民宿经济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形成了以宿兴产、以产带富、以富促旅的良性循环。
从经济效益看,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备的配套设施,“供销人家”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正式营运以来,累计接待各类研学团队200批次、游客近10万人。民宿的打造让农村闲置资产焕发生机,每年累计为村民增加租金收入 20万元左右,示范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老屋托管。同时,民宿经营解决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问题,通过提供餐饮、保洁等服务岗位,累计培训20余名村民转型成为“民宿管家”“乡土厨师”,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从社会效益看,民宿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茶叶、芋头、蜜桃等农产品的销售,推广了榼子、竹编等即墨非遗手工艺品,助推当地旅游、餐饮业等配套产业发展。此外,通过“造血式”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老屋焕新生,民宿促振兴。即墨区供销社以创新实践,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模式不仅让“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更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
下一步,即墨区供销社将继续完善房屋托管和民宿运营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多元化特色民宿,形成示范效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完善民宿周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供销人家”民宿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农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民宿经济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担当。
据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日期: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