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本版导读

成渝城市更新的和谐共振
两地6个项目入选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文章字数:1,348
  □本报记者 陶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中,成渝两地6个项目入选,它们是重庆市江北区塔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城市更新项目、南岸区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城市更新项目、成都市玉林东路特色街区改造项目、成都市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系列工程。
  从重庆开埠遗址的百年洋行到成都玉林街区的烟火巷陌,从解放碑地下环道的智能导航到“金角银边”的社区微更新……城市更新进入精细化时代,成渝两座城市的更新正发生和谐的共振。
  让历史文脉焕发新生机
  2015年,江北纺织仓库进行更新改造,保留工业厂房的原始结构,利用拆下来的青砖、木头、老铁门等原始材料进行空间重构,最大程度保存北仓原始样貌和植被;同时引入创意设计工作室、展览空间和艺术市集,将文化产业、艺术设计和公共空间多元复合,打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场所。
  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形成独具山城地域特色、人文历史、浪漫夜景和新潮消费场景的城市慢享公园街区。站在开埠公园观景台,朝天门来福士与立德乐洋行隔江相望,犹如这座城市过去与未来的对视。城市更新传承了重庆开埠历史的文脉,让市民了解到重庆开埠百年历史嬗变,也激发今天的重庆人为建设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作出新贡献。
  这种新旧建筑的“时空对话”,在成都玉林东路也有轻盈的表达。玉林东路特色街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老成都”市井街区,城市更新仅对15%建筑进行外立面改造。保留下来的老茶馆里,评书直播与盖碗茶同框;街角“玉林记忆”景墙上,搪瓷脸盆与二维码共存;就连拆迁留下的砖瓦也被制成装置艺术……这种“针灸式更新”使老街区保留80%原貌,文化活力却实现了提升。
  破解城市更新的“多元方程式”
  为破解解放碑商圈高峰期行车难、停车难,重庆给出了城市更新的“民生算法” —— 建设解放碑地下环道。在中心城区地下挖这么大的工程,其中涉及管网重构、空间爆破等,设计和施工难度极大。项目团队攻克了超浅埋隧道群施工等6大技术难题,地下环道2023年全线贯通,总长度约7.5公里,一共设置7个出入口(4进3出),将解放碑核心区域28个地下车库连成一体,串联近2.3万个车位。这是全国首个在繁华中心城区地下建成并具有通行、停车、人防功能的环道工程。
  推进城市更新,关键在顺应群众期待。在玉林东路,最初规划师提出了“人车共享街道”方案,但当地老年人担心交通安全、店主顾虑卸货不方便、年轻店主想要外摆区。充分听取民生需求后,成都将最终方案改为压缩车行道至3米,拓宽人行道至5米。一切围绕群众意见改,打破了传统“汽车优先”规划,又将人行道削平到一个高度,实现人车共板,并安装艺术车挡防止占道停车,创造更加舒适、友好的街区环境。
  玉林东路在全国首创“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前置引入专业运营公司,成立“多业权街区共发展联盟”,对产权分散的商业区进行多业权统一运营,联动167名规划师、3000 余名居民代表深度参与,通过“居民需求—设计方案—施工监督—招商运营”的闭环,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居民参与,居民满意度超90%。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生活更“新”。重庆开埠遗址公园高差72米,项目创造性缝补割裂空间,在公路上层加盖,打造立体交通体系,10多台垂直电梯将南滨路与上新街无缝连接,同时新建3.7公里慢行步道、200多个停车位,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停车服务。
发布日期: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