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重庆自然博物馆5月18日有看头
文章字数:914

□本报记者 冯丹
近日,记者了解到,重庆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库房将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开放一天,届时,7700余件古生物标本将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丰富多样,犹如一座自然科学宝库。馆内藏品类型广泛,涵盖了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矿物、岩石、矿石等多个类别,数量多达12万余件/套。然而,受展厅空间限制,仅有8000余件/套展品能够与公众见面,其余90%以上的藏品只能静静地沉睡在藏品库房中。
从2022年开始,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馆藏,重庆自然博物馆创新地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选择有特色的藏品库房面向公众开放。此次对外开放的古生物库房现有藏品4500余组7700余件,包括了古动物、古植物、古人类及石器等多个类别,其中珍贵藏品800余组1800余件。
古生物库房里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宝贝?
1950年,成渝铁路建设工程在重庆至成都段破土动工。被誉为“四川古生物调查先驱”,时任西南地质调查所技师的青年学者陈重枢,在重庆某处工地发现了几块布满纹路的灰褐色石板。经鉴定,这是距今约1.5亿年前的蛇颈龟化石。这批包含“重庆蛇颈龟”“射纹蛇颈龟”在内的珍贵标本,如今正静静地躺在古生物库房之中。
两年后的1952年,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建设工地传来捷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率领的科考队,在红色砂岩层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这具被命名为“岳氏三巴龙”的化石,体长超过15米,其颈椎化石至今仍保留着清晰的神经棘结构。同时期在四川省资阳市黄鳝溪发现的亚洲象化石,刷新了学界对晚更新世(12.6万年至10万年前)的中国南方动物群的认知,其中一具完整的门齿化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除了各式各样的动物化石外,库房里还存放着形态各异的“树化玉”。这些形成于三叠纪的硅化木,保留了原始树木的年轮结构,其玉化部分经光谱分析显示含有稀有金属元素,为研究古地理环境提供了全新视角。
据悉,本次活动将首次推出“石膏化石模型制作”研学内容,设置完整的体验式学习流程。参与者将在专家指导下,系统了解化石形成原理、地层年代划分等基础知识,学习三叶虫、菊石、恐龙等典型化石的特征,亲手制作化石模型。
据了解,5月15日,重庆自然博物馆已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公布报名渠道,市民可通过链接进行报名。
(图片由重庆自然博物馆提供)
发布日期: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