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多元文化盛宴绘就绚烂人文画卷
文章字数:1,694
□本报记者 何嘉 实习记者 秦智城 文/图
7月7日至9日(农历六月十三至十五),承载着近六百年历史的省级非遗盛会——2025“石榴花开·黄龙庙会”在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的黄龙景区顺利举行。这场融合了“文化+自然”双重魅力的夏日盛宴,以丰富民俗活动、创新双语直播、互动祈福长卷三大亮点,吸引八方游客共赴这场民俗与山水交融的盛会。据统计,庙会活动期间,黄龙景区共接待游客43038人次。
多元民俗盛宴:非遗魅力沉浸式绽放
作为延续近六百年的省级非遗活动,本届庙会以“文化+自然”为核心,历时三天,将非遗文化熔铸成沉浸式体验矩阵,让游客在领略世界自然遗产风光的同时,深度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7月7日上午,庙会正式拉开帷幕。首先登场的“金色黄龙点睛仪式”寓意“金龙腾跃,福泽九州”,为活动注入祥瑞之气;祭祀黄龙真人仪式,祭文诵读声中饱含对黄龙真人的敬仰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撞钟祈福仪式中撞响九声祥钟,象征九州和谐、风调雨顺,祈愿民生安康。随后,舞龙舞狮、古筝演奏、民族歌舞等表演轮番登场,点燃现场热情。
7月8日为“民间民俗文化日”。松潘民间舞龙队带来的民间传统舞龙表演,刚劲有力;极具特色的舞牦牛表演引发观众纷纷拍照留念;原生态山歌高亢嘹亮,展现出粗犷豪迈的气质。舞龙队与舞牦牛队共同登台,歌、舞交融,热闹氛围赢得满堂彩。
7月9日正会仪式举行。上午十点,数千斤平安吉祥果(苹果)免费发放,寓意健康平安。舞龙、舞狮、舞牦牛、羌族咂酒开坛仪式、回族花灯舞与松潘民间土琵琶弹唱接连上演;藏族歌手羊修拉姆用嘹亮歌声献上雪域祝福,松潘本土歌手其美容中以山歌赞美家乡与生活,精彩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
黄龙庙会作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评为四川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庙会表演活动结束后,黄龙管理局纪委书记卓玛为黄龙管理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授牌,肯定了黄龙庙会的文化价值与文旅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双语直播创新:打破语言壁垒传播民俗文化
本届庙会首次推出双语直播,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让传统庙会突破地域限制,成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双语文旅推荐官陈健分别与景区讲解员伍伦民、董胜亚携手,用中英双语为线上观众铺展“云逛庙会”画卷。
镜头跟随他们的脚步,从五彩池美景讲到黄龙后寺样貌,从黄龙景区概况讲到黄龙庙会由来,让未能亲临现场的网友也能跨越山海,沉浸式感受庙会的浓郁氛围。当讲到黄龙后寺门匾额上的文字时,直播镜头切换成第一视角呈现,带领线上观众“现场”感受独特的一匾三额设计,即正面看是“黄龙古寺”,左边看是“山空水碧”,右边看是“飞阁流丹”,并通过双语解说让海外网友“沉浸式”理解文化内涵;互动问答环节中,“黄龙后寺修建的年代”“五彩池的海拔”“祈福习俗由来”等问题引发线上参与热潮,答对者还获得了特别福利。
“本次黄龙庙会开展双语直播,是传统文化传播与现代传播手段结合的创新尝试。”黄龙管理局历史文化处工作人员介绍,这场双语直播是一次文化传播的积极实践,让黄龙庙会从“地方盛事”升级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力与包容性。
祈福长卷共创:从个人许愿到集体共鸣
“黄龙祈福长卷”共创是本届庙会最具参与感的创新亮点。长卷以“2025‘石榴花开·黄龙庙会’祈福长卷”为标题,绘有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图案,留白处供游客自由创作。文艺爱好者挥毫写下“吉祥平安”“一切顺利”;孩童用画笔写下名字或“平安喜乐”,盖下“平安”“喜乐”印章;还有游客蘸取颜料按下五彩手印,祈愿家人安康。
这幅凝聚了上百人印记的祈福长卷已不再是一幅普通的艺术品,而是庙会期间所有参与者共同书写的“情感档案”。“从‘独自许愿’到‘集体共创’,长卷让每个人的祝福成为黄龙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历史文化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传统庙会中“祈福”的核心精神,又用更具参与感、互动性的形式,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融入”,使庙会从“寄托美好”延伸为“共同创造美好”。
7月9日下午5时,随着黄龙后寺旁钟声撞完九声,2025“石榴花开·黄龙庙会”圆满落幕。这场延续六百年的盛会,以文化创新让传统民俗焕发新生,不仅成为展示民俗魅力的窗口,更成为连接多元文化、传递中国故事的纽带。
7月7日至9日(农历六月十三至十五),承载着近六百年历史的省级非遗盛会——2025“石榴花开·黄龙庙会”在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的黄龙景区顺利举行。这场融合了“文化+自然”双重魅力的夏日盛宴,以丰富民俗活动、创新双语直播、互动祈福长卷三大亮点,吸引八方游客共赴这场民俗与山水交融的盛会。据统计,庙会活动期间,黄龙景区共接待游客43038人次。
多元民俗盛宴:非遗魅力沉浸式绽放
作为延续近六百年的省级非遗活动,本届庙会以“文化+自然”为核心,历时三天,将非遗文化熔铸成沉浸式体验矩阵,让游客在领略世界自然遗产风光的同时,深度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7月7日上午,庙会正式拉开帷幕。首先登场的“金色黄龙点睛仪式”寓意“金龙腾跃,福泽九州”,为活动注入祥瑞之气;祭祀黄龙真人仪式,祭文诵读声中饱含对黄龙真人的敬仰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撞钟祈福仪式中撞响九声祥钟,象征九州和谐、风调雨顺,祈愿民生安康。随后,舞龙舞狮、古筝演奏、民族歌舞等表演轮番登场,点燃现场热情。
7月8日为“民间民俗文化日”。松潘民间舞龙队带来的民间传统舞龙表演,刚劲有力;极具特色的舞牦牛表演引发观众纷纷拍照留念;原生态山歌高亢嘹亮,展现出粗犷豪迈的气质。舞龙队与舞牦牛队共同登台,歌、舞交融,热闹氛围赢得满堂彩。
7月9日正会仪式举行。上午十点,数千斤平安吉祥果(苹果)免费发放,寓意健康平安。舞龙、舞狮、舞牦牛、羌族咂酒开坛仪式、回族花灯舞与松潘民间土琵琶弹唱接连上演;藏族歌手羊修拉姆用嘹亮歌声献上雪域祝福,松潘本土歌手其美容中以山歌赞美家乡与生活,精彩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
黄龙庙会作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评为四川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庙会表演活动结束后,黄龙管理局纪委书记卓玛为黄龙管理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授牌,肯定了黄龙庙会的文化价值与文旅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双语直播创新:打破语言壁垒传播民俗文化
本届庙会首次推出双语直播,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让传统庙会突破地域限制,成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双语文旅推荐官陈健分别与景区讲解员伍伦民、董胜亚携手,用中英双语为线上观众铺展“云逛庙会”画卷。
镜头跟随他们的脚步,从五彩池美景讲到黄龙后寺样貌,从黄龙景区概况讲到黄龙庙会由来,让未能亲临现场的网友也能跨越山海,沉浸式感受庙会的浓郁氛围。当讲到黄龙后寺门匾额上的文字时,直播镜头切换成第一视角呈现,带领线上观众“现场”感受独特的一匾三额设计,即正面看是“黄龙古寺”,左边看是“山空水碧”,右边看是“飞阁流丹”,并通过双语解说让海外网友“沉浸式”理解文化内涵;互动问答环节中,“黄龙后寺修建的年代”“五彩池的海拔”“祈福习俗由来”等问题引发线上参与热潮,答对者还获得了特别福利。
“本次黄龙庙会开展双语直播,是传统文化传播与现代传播手段结合的创新尝试。”黄龙管理局历史文化处工作人员介绍,这场双语直播是一次文化传播的积极实践,让黄龙庙会从“地方盛事”升级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力与包容性。
祈福长卷共创:从个人许愿到集体共鸣
“黄龙祈福长卷”共创是本届庙会最具参与感的创新亮点。长卷以“2025‘石榴花开·黄龙庙会’祈福长卷”为标题,绘有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图案,留白处供游客自由创作。文艺爱好者挥毫写下“吉祥平安”“一切顺利”;孩童用画笔写下名字或“平安喜乐”,盖下“平安”“喜乐”印章;还有游客蘸取颜料按下五彩手印,祈愿家人安康。
这幅凝聚了上百人印记的祈福长卷已不再是一幅普通的艺术品,而是庙会期间所有参与者共同书写的“情感档案”。“从‘独自许愿’到‘集体共创’,长卷让每个人的祝福成为黄龙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历史文化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传统庙会中“祈福”的核心精神,又用更具参与感、互动性的形式,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融入”,使庙会从“寄托美好”延伸为“共同创造美好”。
7月9日下午5时,随着黄龙后寺旁钟声撞完九声,2025“石榴花开·黄龙庙会”圆满落幕。这场延续六百年的盛会,以文化创新让传统民俗焕发新生,不仅成为展示民俗魅力的窗口,更成为连接多元文化、传递中国故事的纽带。
发布日期: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