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黑土地上的“供销民生答卷”
文章字数:2,011
凌晨4点,位于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明珠小区西门的“早相逢”供销便民大食堂内飘出第一缕油条香,睡眼惺忪的环卫工人张师傅接过热乎的早餐:“早餐种类很多,味道好还不贵。”
这小小的便民食堂,正是甘南县供销社转型发展的生动注脚。这个有着70余年历史的合作经济组织,正从满足百姓“舌尖上的需求”开始,以服务民生为导向,在资产盘活、生态治理与城乡流通的关键领域破题发力。
旧楼“新生”
“沉睡”资产的“活力”密码
从云栖宾馆的施工队进驻原甘南县供销社生产资料办公楼开始,附近的商户们每天都能看到这座闲置多年的三层建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25年4月29日甘南县供销社与云栖宾馆签下的合作协议,为甘南县供销社盘活社有资产打开了全新局面——500 万元联合注资,1450平方米的改造蓝图,让这座破旧办公楼在短短几个月内,蜕变为集住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宾馆。
“那三个月的谈判,每一个条款都得兼顾资产增值和服务升级,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甘南县供销社主任刘玉和翻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会议记录,里面详细记载了双方对合作模式的一次次推翻与重议。
按照协议,云栖宾馆纳入供销社管理体系。接待大厅里专门设置的供销特色商品货架,正悄悄成为展示供销社文化的新窗口。这种“经营+公益”的混合模式,不仅让闲置资产每年能带来百万元的经济效益,还通过参与商务接待,展示地方特产,延伸了供销社的服务触角。
同样焕发新生的还有那座年久失修的果窖仓库,经过甘南县供销社的加固改造,如今成了1800平方米恒温恒湿的生鲜仓储中心,并与巨宝镇区域商品中转仓库形成联动,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以区域重点乡镇为节点的商品物流仓储体系,优化了商品存储和配送布局,为商品高效流通提供了坚实保障。
甘南县供销社正用市场化思维唤醒供销社的沉睡资产,让每一处空间都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活跃因子。
空瓶变“宝”
环保与惠民的双赢答卷
长山乡前程村,刘大姐正提着一袋子农药瓶来到回收箱前。“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这个门就自动开了,然后就可以给这些瓶子称重,获得积分了。”看着自己积分账户上跳动的数字,刘大姐脸上笑开了花。这是甘南县供销社“以瓶换物”创新机制催生的寻常一幕。
为了让回收模式便捷高效,甘南县供销社推出了废旧农药瓶兑换生活日用品的小程序,让“回收—兑换”流程全程数字化。农户只需将废旧农药瓶送到网点,通过手机扫码,按照系统操作提示,即可自动完成积分折算。凭借积累的积分,农户能够在平台上兑换洗洁精、卫生纸等20余种日用品。“这种‘以瓶换物’的创新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户参与废旧农药瓶回收的积极性,还让环保行动变得有趣又有吸引力,让环保理念更容易走进大家心里。”甘南县长山乡迎春村回收网点负责人王玉民介绍道。
“以前农药瓶子随手扔,很容易污染环境,现在这个黑土地生态保护的‘老大难’能兑换成农民需要的日用品,从源头上减少了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甘南县供销日用品连锁配送中心经理商英杰说。
如今,通过甘南县供销社全域覆盖的回收网点和数字化兑换平台,这些散落在黑土地沟边的农药瓶,正在完成一场生态价值的华丽转身,实现从田间回收、网点归集到专业处置。从随手扔瓶到攒瓶兑换,正如刘玉和所说:“我们不仅要清理看得见的农药瓶,更要培育看不见的环保意识,这才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长久之策。”
商流织网
城乡循环的流通革命
针头线脑、五金日杂、烟酒副食、儿童玩具一应俱全,长山乡供销综合商场仍然保留着五六十年代供销社的原有模样,商品价格也十分亲民。“你看这卷烟纸、烟袋锅,到城里的大超市都不一定能买到。”一位前来购物的大爷笑着说。供销商场满足了周边1.3万名群众的购物需求,也延续着那份独特的“供销情怀”。
更深远的变革发生在产业链上游。甘南县供销社在供应链上发力,县供销有限公司与供销日用品连锁配送中心目前已成功推出26个供销自有品牌产品,涵盖洗涤日化、米面杂粮、油盐酱醋、酒水饮料等多个品类。“我们与齐齐哈尔市工程学院合作建立电商人才实践基地,培养懂直播、会运营的‘新农人’到乡镇去做直播,并通过加盟供销运营中心等方式,将营销服务向乡、村、屯延伸,有效降低了流通成本。”刘玉和在供销日用品连锁配送中心选品展厅说,中心已不仅仅是商品流转的通道,更成为城乡要素融合的纽带。
如今,在县政务大厅设立的农产品展厅里,有50多款带有供销社标识的商品,还有快捷的供销社AI售货柜;7台物流配送车每天穿梭在城乡之间,将农家店通过手机APP下的订单与仓库的备货信息实时对接……以供销日用品连锁配送中心为枢纽,一张覆盖170家直营店、加盟店的网络已延伸至全县 95 个行政村,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已然成型,打通了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唤醒沉睡资产到构建环保闭环,从织密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到贴心服务百姓生活,甘南县供销社的综合改革之路,每一步都踏在乡村振兴的鼓点上。这不仅是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重塑,更是对乡村发展活力的深度激发。70余年的坚守与革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的“供销力量”。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王蕾)
这小小的便民食堂,正是甘南县供销社转型发展的生动注脚。这个有着70余年历史的合作经济组织,正从满足百姓“舌尖上的需求”开始,以服务民生为导向,在资产盘活、生态治理与城乡流通的关键领域破题发力。
旧楼“新生”
“沉睡”资产的“活力”密码
从云栖宾馆的施工队进驻原甘南县供销社生产资料办公楼开始,附近的商户们每天都能看到这座闲置多年的三层建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25年4月29日甘南县供销社与云栖宾馆签下的合作协议,为甘南县供销社盘活社有资产打开了全新局面——500 万元联合注资,1450平方米的改造蓝图,让这座破旧办公楼在短短几个月内,蜕变为集住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宾馆。
“那三个月的谈判,每一个条款都得兼顾资产增值和服务升级,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甘南县供销社主任刘玉和翻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会议记录,里面详细记载了双方对合作模式的一次次推翻与重议。
按照协议,云栖宾馆纳入供销社管理体系。接待大厅里专门设置的供销特色商品货架,正悄悄成为展示供销社文化的新窗口。这种“经营+公益”的混合模式,不仅让闲置资产每年能带来百万元的经济效益,还通过参与商务接待,展示地方特产,延伸了供销社的服务触角。
同样焕发新生的还有那座年久失修的果窖仓库,经过甘南县供销社的加固改造,如今成了1800平方米恒温恒湿的生鲜仓储中心,并与巨宝镇区域商品中转仓库形成联动,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以区域重点乡镇为节点的商品物流仓储体系,优化了商品存储和配送布局,为商品高效流通提供了坚实保障。
甘南县供销社正用市场化思维唤醒供销社的沉睡资产,让每一处空间都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活跃因子。
空瓶变“宝”
环保与惠民的双赢答卷
长山乡前程村,刘大姐正提着一袋子农药瓶来到回收箱前。“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这个门就自动开了,然后就可以给这些瓶子称重,获得积分了。”看着自己积分账户上跳动的数字,刘大姐脸上笑开了花。这是甘南县供销社“以瓶换物”创新机制催生的寻常一幕。
为了让回收模式便捷高效,甘南县供销社推出了废旧农药瓶兑换生活日用品的小程序,让“回收—兑换”流程全程数字化。农户只需将废旧农药瓶送到网点,通过手机扫码,按照系统操作提示,即可自动完成积分折算。凭借积累的积分,农户能够在平台上兑换洗洁精、卫生纸等20余种日用品。“这种‘以瓶换物’的创新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户参与废旧农药瓶回收的积极性,还让环保行动变得有趣又有吸引力,让环保理念更容易走进大家心里。”甘南县长山乡迎春村回收网点负责人王玉民介绍道。
“以前农药瓶子随手扔,很容易污染环境,现在这个黑土地生态保护的‘老大难’能兑换成农民需要的日用品,从源头上减少了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甘南县供销日用品连锁配送中心经理商英杰说。
如今,通过甘南县供销社全域覆盖的回收网点和数字化兑换平台,这些散落在黑土地沟边的农药瓶,正在完成一场生态价值的华丽转身,实现从田间回收、网点归集到专业处置。从随手扔瓶到攒瓶兑换,正如刘玉和所说:“我们不仅要清理看得见的农药瓶,更要培育看不见的环保意识,这才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长久之策。”
商流织网
城乡循环的流通革命
针头线脑、五金日杂、烟酒副食、儿童玩具一应俱全,长山乡供销综合商场仍然保留着五六十年代供销社的原有模样,商品价格也十分亲民。“你看这卷烟纸、烟袋锅,到城里的大超市都不一定能买到。”一位前来购物的大爷笑着说。供销商场满足了周边1.3万名群众的购物需求,也延续着那份独特的“供销情怀”。
更深远的变革发生在产业链上游。甘南县供销社在供应链上发力,县供销有限公司与供销日用品连锁配送中心目前已成功推出26个供销自有品牌产品,涵盖洗涤日化、米面杂粮、油盐酱醋、酒水饮料等多个品类。“我们与齐齐哈尔市工程学院合作建立电商人才实践基地,培养懂直播、会运营的‘新农人’到乡镇去做直播,并通过加盟供销运营中心等方式,将营销服务向乡、村、屯延伸,有效降低了流通成本。”刘玉和在供销日用品连锁配送中心选品展厅说,中心已不仅仅是商品流转的通道,更成为城乡要素融合的纽带。
如今,在县政务大厅设立的农产品展厅里,有50多款带有供销社标识的商品,还有快捷的供销社AI售货柜;7台物流配送车每天穿梭在城乡之间,将农家店通过手机APP下的订单与仓库的备货信息实时对接……以供销日用品连锁配送中心为枢纽,一张覆盖170家直营店、加盟店的网络已延伸至全县 95 个行政村,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已然成型,打通了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唤醒沉睡资产到构建环保闭环,从织密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到贴心服务百姓生活,甘南县供销社的综合改革之路,每一步都踏在乡村振兴的鼓点上。这不仅是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重塑,更是对乡村发展活力的深度激发。70余年的坚守与革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的“供销力量”。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王蕾)
发布日期: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