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本版导读

四川省消委会发布2025年2号消费警示
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刷视频当心被诱导扣费
文章字数:1,481
  □本报记者 马工枚
  近期,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以下简称:四川省消委会)、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共接到124起消费者手机刷视频被“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诱导、莫名其妙被扣费798元的投诉,受害者大多为老年人,分布于全国22个省市,涉诉金额10万余元。
  据投诉者反映称,家中老人在手机上浏览短视频或短剧时,会弹出“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输入手机号送会员”等极具诱导性的信息,点击后按操作提示输入手机号或验证码领取权益时,被直接扣款798元,经查询显示购买的是所谓的“妙映”APP会员。想要退款,却长期无法打通客服电话,接通后商家也会以“会员权益已生效”为由拒绝退款。然而,所谓的“权益”实际价值与798元严重不符。
  “走路赚钱”背后的盈利陷阱
  据调查,在知名短视频、自媒体等平台发布的“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各种花样翻新的弹窗广告或推送链接,内容纯属子虚乌有,目的仅仅是欺骗诱导消费者点击进入下一级页面。消费者点击并按要求输入手机号后,页面往往会有“我同意”的电子告知书或电子协议,但消费者别无选择,通常都是自动勾选的。
  然后,系统进一步触发APP下载或进入小程序,要求消费者授予诸如“读取短信”“读取相册”“读取通讯录”等手机隐私功能权限,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通过人脸识别支付或通过自动填写所接收的验证码自动扣款,扣款金额大多是798元,重复登录会被重复扣款。拨打客服电话反馈问题,往往无人接听或显示为骚扰电话。向支付、视频平台投诉举报后,所谓“妙映”客服仅同意部分退款,但霸道地要求消费者必须撤销投诉举报。
  综合此类案件发现,不法经营者主要是利用消费者对网络生态不熟悉、防范意识薄弱、贪图利益的短板,精心设计出“免费领红包”“走路赚钱”“输入手机号送会员”等欺骗信息,诱导消费者点击,并通过人脸识别、免密支付等,绕过支付安全屏障,直接将消费者的钱扣走,严重侵犯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
   潜在风险多,请您多防范
  四川秉鉴律师事务所黎六娅律师认为,这类案例中存在诸多违法情形,如通过短视频等平台发布“走路赚钱”“领红包”等链接,以隐蔽条款、自动勾选协议、骗取隐私权限等方式,诱骗消费者输入手机号、验证码或触发人脸识别,强制扣除798元,且客服推诿、退款设限,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的规定,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广平台在未尽广告审核义务、支付平台风控存在漏洞的情况下,亦应当承担相应的平台责任。
  如消费者遭遇此类侵权,建议立即通过截屏、录屏的方式固定从登录到扣款的整个操作过程、《服务协议》及《授权协议》等文字内容,保留证据以后积极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权,争取早日挽回损失。
  四川省消委会提醒:
  拒绝“赚钱”“红包”等诱惑,谨慎点击阅览不明信息。对手机弹窗广告、短视频平台推送的“轻松赚钱”“输入手机号领福利”等内容要保持警惕,避免随意点击。仔细查看页面是否存在隐蔽扣费条款,切勿轻易输入手机号及验证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资金损失。
  树立风险意识,加强手机支付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支付工具的自动扣款和免密支付功能,谨慎开启人脸识别支付权益,尽量减少授权,降低被盗刷风险。牢记验证码等同于支付密码,绝不向陌生页面或他人透露,避免被恶意扣款。
  识别套路,增强防骗意识。勿随意下载陌生APP或点击不明链接,避免上当受骗;保留痕迹,固定证据,及时维权。如遇诱导扣款,立即保存信息截图、扣费短信、支付记录等证据,第一时间联系商家或平台要求退款。若协商未果,可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发布日期: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