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甘泉筇竹
文章字数:1,268
  尚红光(四川)
  槭槭微风缕缕烟,幽篁次第溯甘泉。
  昔经汉使移栽后,曾说新枝与岁迁。
  这首《甘泉筇竹》是清乾隆年间的大邑县令宋载所作,是其《晋原八景》组诗之一,描写了大邑历史上著名的八大景观并载入史册。《甘泉筇竹》叙述了大邑三岔镇历史上特有的泉水和特产筇竹的人文景观。
  位于大邑南部、毗邻邛崃的三岔镇,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素有“泉水之乡”的美称。赏析《甘泉筇竹》,要从了解这里的历史人文开始。在旧《县志》中有记载:甘泉寺“寺外有塘亩许,泉出其中,春夏涨发,可灌民田数千。中有沙滩,旧生筇竹。岁出一竿,迥同他竹,末锐本丰,长径四尺,交互为节。老人用以为杖,甚为宜年。今则有泉无竹矣”。
  三岔镇的甘泉寺,占地十多亩,古柏森森,茂林修竹,殿堂楼台掩映其间,是川西平原上难得的风景幽静之地。庙宇左侧,一大水池状如葫芦,南大北小,一年四季泉水不断涌出,清澈见底,夏日喷泉如沸水,涌现莲花,凉风阵阵;冬天则雾气蒸腾,如万缕炊烟,久久弥漫,实为当地一大奇观,故庙宇名称甘泉寺。
  邛竹亦作“筇竹”。《史记·大宛列传》及《汉书·张骞传》皆载:“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据此,在西汉以前,我国西南地区和身毒(今印度半岛)、大夏(今阿富汗北部一带),已有交通往来。筇竹产于邛州,又名罗汉竹,或称佛肚竹、密节竹,别名人面竹、寿星竹、布袋竹、算盘竹等。其植株较矮,竹竿幼苗为绿色,老竹呈橙黄色。老竹如养护得法,其叶和幼竹一样翠绿。筇竹与一般竹子的不同之处是竹节密集,节间短而膨大,好似弥勒佛之肚,又好似叠起的罗汉,故又叫罗汉竹。筇竹中实而节密,可作手杖。此竹独特,非常稀有。《艺文类聚》卷八九引晋戴凯之《竹谱》:“邛竹,高节实中,状如人剡,俗谓之扶老竹。”筇竹即罗汉竹的一个种类,邛竹杖是利用筇竹制作而成,曾是蜀中有名的工艺品。
  筇竹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历史文化价值,它还与甘泉一同构成了大邑独特的景观,被收录入大邑“晋原八景”。后人诗云:“凤凰鲸柏世间稀,虎跳出阝河两岸低。好看雾中池畔月,鹤鸣双涧透龙池。斜江晚渡无人问,洞口烟霞石马嘶。筇竹甘泉历岁久,高堂落日圣灯飞。”经久流传,别有韵味。只可惜,甘泉依旧在,筇竹已成记忆。
  沧海桑田,世代变迁。如今,作为典型农业乡镇的三岔镇,主要依托丰富的土地和泉水资源,大力发展泉水养殖和酿酒业。凭借良好水、温、光、技条件,酿酒传统历史悠久,泉水酿酒,甘甜绵长,口感好、品质佳,年产白酒万吨以上,是西南酿酒重镇。以泉水而闻名的“泉水之乡”,泉水文化内涵丰富。泉水为天然矿泉,常年日出泉水6万吨以上,甘甜清冽,退凉解渴,富含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天然矿物质,适宜矿泉水、饮料生产,特色水产养殖和旅游开发,“甘泉”综合开发前景可观。甘泉池盛产一种皮细肉嫩、红亮透明的小虾,有“甘泉肉虾赛金钩”之称,成都地区一些餐馆的菜谱“甘泉醉虾”,皆出于此。
  假如曾经的县令、诗人宋载,看到如今三岔镇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依托丰富的资源实现了产业的蓬勃发展,想必定会欣慰。
发布日期: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