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涅槃重生 传承供销精神谱新篇
文章字数:4,284




□本报记者 冯庄 实习记者 秦智城 文/图
在过去,元通供销人用扁担和背篓书写下供销精神;如今,新一代的元通供销人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谱写出新时代四川供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那么,崇州市元通供销社是如何实现涅槃重生的呢?
近日,记者来到成都崇州市元通古镇“供销记忆”文化展馆。当日,细雨淅淅沥沥,三个六七岁模样的小孩在大人的带领下,专门来到这里参观。他们蹲在展柜前,凝视着玻璃柜内的一排幼虫标本,兴趣盎然。馆外,百米之外的江边,一对情侣撑着雨伞,举着自拍杆,正在“我在供销社等你”的指示牌旁打卡。
历经47年风雨的崇州市元通供销社党支部书记、主任杨云坤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心潮澎湃:“能让年轻人、小孩子们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供销往事,进而传承供销精神,这是我们这一代老供销人修建供销文化展馆的一大心愿。”而在实现这个心愿之前,杨云坤和他领导下的崇州元通供销社经历了难以想象的道路。
几代人的历史使命
元通古镇地处川西平原,是崇州市(原崇庆县)三大古镇之一,也是国家AAAA级景区。自古以来,元通古镇就以繁华闻名,商业氛围浓厚。随着近几年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昔日的青瓦白墙、古宅小巷逐渐恢复原貌。临街店铺屋檐上高高耸起的鸱吻,总能勾起人们的回忆;青石辘辘,江水滔滔,市井繁华,此景被南来北往的游客誉为崇州的“清明上河图”。
崇州市元通供销社就坐落在古镇最热闹的麒麟街上。其经营场所是川西农村集镇中难得一见的原汁原味古建筑群,现已被纳入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评价:“麒麟街之所以繁华、热闹,就是因为有个供销社。”
崇州市政协微信公众号《崇州政协》刊登过由杨云坤主笔的文章《元通供销社的前世今生》,对元通供销社的发展历史和营销模式进行了回顾、梳理和总结。元通供销社是崇庆县(即今崇州市前身)当年试办的第一个正式挂牌的乡级农村基层供销社,成立于1951年1月,后升格为区级供销社,下辖公议供销社、何家供销社、双河供销社等。1982年,与全国其他基层供销社一样,根据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的要求,供销社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由“官办”改为“民办”,朝着完全属于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元通供销社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代,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的要求,担负着商品流通主渠道的重任,为元通片区广大农村社员群众和乡镇居民提供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当时,供销社设置了工业品组、副食品组、收购组、生产资料组等业务工作组,有门市、仓库。从人们生活所需的油、盐、酱、醋、烟、酒、茶等副食品和肥皂、布匹等日用百货,到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具农机等,都属于供销社的经营范围,供销社同时扮演着“统购统销”的角色。当时,元通供销社积极开展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调拨、销售,回收铁、铜、铝、猪骨、牙膏皮、旧衣服、棉麻、布巾、书报、纸张等废旧物资。同时,在一段时期担负着生猪、禽蛋、蚕丝等国家派购任务。此外,还负责收购蜂蜜、草纸和中药材,如川芎等,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每年大小春的春耕备耕之际,元通古镇一年一度的“清明春台会”举行期间,供销社收购农民制作的挑筑、晒垫、乔筛、农用木器等农具,在春台会上销售;同时把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必需物资储备好,以供应春耕生产,并把计划分配给农户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到户。
后来,供销社还摆起了人称“三转一响”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五金交电商品。作为场镇中最热闹的地方,供销社是周边群众逢年过节、农忙农闲必去的地方。
杨云坤笑着介绍,当时在供销社当售货员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工作,农村中,介绍男女青年相亲和订婚的首选地都在供销社。在供销社选购被面、衣料、温水瓶等婚嫁用品,是很有面子、很让人羡慕的事。
然而,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元通供销社迎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下滑,出现严重亏损。一时间,曾经风光无限、令人羡慕的元通供销社陷入困境。
重生之路
杨云坤回忆说,关键时刻,元通供销社进行了大胆尝试,实行内部改革。将当初实行的分经营部(柜组)核算转变为以销计酬、实行百元工资含量等适应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以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后来,除农资类仍保持集体经营外,工业品、副食品、五交化、中西成药等货品均实行职工承包经营。这种经营分配形式,在搞活经营的同时,还使职工人均每月增加了收入。
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元通供销社一班人坚信,农业、农村是供销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供销社的发展基因来源于农村,“没有农村,就没有供销社。”他们坚持供销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一属性,秉持“为农服务”的宗旨,使元通供销社步入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是元通供销社回归集体合作经济组织,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探索成长的阶段。
更为可喜的是,元通供销社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变经营观念,大胆拓展服务领域。2012年,经多方筹集资金,相继开办了饭店、茶馆、客栈等;2015年,在元通古镇以高标准打造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元通供销社紧紧抓住机遇,盘活资产、拓展业务,创新创办经营实体。为积极配合古镇建设需要,元通供销社投入300多万元,将原供销社饭店搬迁、改造、提档升级,新规划设计修建了二层12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新落成的供销社饭店于2016年国庆正式开业。
不仅如此,为了充分体现供销社资源优势,积极向古镇旅游产业发展转变,元通供销社在元通镇新区建成了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农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元通供销社通过自身努力,全力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强基层社组织建设,抢抓机遇,创新机制,创建出了基层供销社的新发展模式。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在农资经营上,仍然坚持集体所有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主动适应农村市场需要,搬迁、升级改造原有的农资经营网点,创建崇州市第一个农资电商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创建村级服务网点8个、专业合作社2个。依托和参与崇州市供销社农资物流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成为全市第一家农资商品规范经营溯源监控点,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强化管理制度,对经营者进行轮岗培训,组织农技人员下村、到田间开展农业科普宣传,利用现场展板、召开农民会、新产品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科学种田指导。服务覆盖元通镇及周边市、县10多个乡镇,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信赖。
2015年,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后,崇州市供销社牵头创建了“西蜀粮仓”“崇州味道”“天府农特网”等电商服务平台,成为崇州市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力量。按照四川省供销社和崇州市供销社的要求,元通供销社顺应形势,主动作为,承担了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并于2015年4月初动工建设。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元通供销社投入人力物力,克服困难,于当年7月底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该项目投入运营后,培训农村职业经理人、电商人员等2000多人次。2015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厅公布了2015年电子商务示范县(市)供销合作社名单,崇州市名列其中,元通供销社成为崇州市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和电商培训基地。
经过70多年的发展,目前元通供销社成为崇州市供销社系统组织机构健全、资产完整、为农服务体系完善、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和创新创办经营实体较好的基层供销社。2014年、2017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元通供销社“标杆基层供销社”称号;2019年12月,四川省供销社、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元通供销社“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22年,元通供销社获评四川省供销社系统“省级基层示范社”称号。
供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像杨云坤这样的老供销人扎根基层供销社47年,能深刻理解并践行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更是言传身教地传承创新着供销社“扁担”“背篓”精神。
在他的带领下,元通供销社大力弘扬“扁担精神”“背篓精神”,以新业态、新方式,在服务城乡百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把“扁担”“背篓”贯穿到生产、经营和管理之中,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工作举措,基层网络体系逐渐完善,社会化服务扎实推进,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基本成型,实现了“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成为全国标杆基层供销社,彻底实现了一个老牌供销社的涅槃重生。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个细节,元通供销饭店的员工表示,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饭店生意火爆的时候,元通供销社的所有员工都要到饭店为顾客服务,其中,身为供销社主任的杨云坤更是成为后厨的凉菜师傅,亲自操刀为顾客制作凉菜。
作为新一代的供销人,她回忆起杨云坤在为他们上党课的时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供销人独有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至今仍记忆犹新。她讲道:“如果说,这种精神是不畏艰苦,支持山区生产生活,那么在新时期里创新发展的供销社在传承这种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了精神的内涵。它不仅是供销精神文化的符号和标志,它还给了我孜孜不倦、奋力拼搏的精神给养,值得我们每一位年轻的供销社人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
“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尽管在不同时期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是一心为民、全力服务的实质没有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核心没有变,不断创新、永无止境的灵魂没有变。
为起好全国标杆社、省级基层社示范社的引领带头作用,元通供销社特在古镇核心区打造了元通供销社社史陈列馆,即“供销记忆”文化展馆。展馆位于元通古镇景区核心区域的麒麟街,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150平方米,分为“昨天”“今天”“明天”等板块、12个细项布展,不仅收藏着当时的各类票据和老照片,还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当然,也少不了让孩子眼馋的玩具、糖果、小人书……就连所有的展台、展柜均为原供销社的“老物件”改造而来,完整复刻了当年的供销社场景。展馆除配置有专人管理和解说外,还通过文字介绍、影片讲解,将曾经崇州各地“鸡毛换糖”的商业模式娓娓道来。
杨云坤告诉我们,打造“供销记忆”展馆其意义在于让经历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变革的年长者,尤其是参与者重拾记忆,同时也可以让年轻人了解供销社的往事,知晓供销社现在在干什么、能够干什么。
后来,“供销记忆馆”建成时,元通供销社的年轻人把对供销社“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阐释与他们的理解写成文字,做成易拉宝,放在展馆显眼之处,让进出参观的游客都能一睹其义。
这也才有了本文开头元通供销社“供销记忆”文化展馆门内外那一幕生动画面。它似乎预示着供销社特有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在年轻一代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美好的未来。
发布日期: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