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云南省寻甸县倘甸镇服务促民生
“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带来了“金饭碗”
文章字数:1,208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倘甸镇中庆社区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有效发挥“零工驿站”在服务民生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党建+就业帮扶车间”模式,将就业帮扶车间建到群众“家门口”,为辖区劳动力搭建起稳定的就业平台,绘就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温暖的民生画卷。
  倘甸镇建立健全“零工驿站”,深入各小区,依托村组长、楼栋长,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详细了解辖区劳动力的数量、年龄结构、技能水平以及就业意愿等情况,精准掌握群众的就业需求。此次摸排,覆盖所有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根据年龄、技能、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就业经历、培训意愿、求职意向、家庭负担、就业困难原因等,为每个劳动力“精准画像”,清晰标注其优势、劣势和需求,建立辖区劳动力资源库,搭建平台对接“就业需求端”和“招聘岗位端”。
  就业帮扶车间,不仅是一个生产车间,更是承载着群众幸福生活的希望之地。2024年,中庆社区组织辖区居民代表外出观摩电子厂、服装厂、刺绣车间等,此后,在社区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就成了居民的“心头事”,中庆社区党支部将居民的需求积极向上级党委报告。倘甸镇党委将群众的“心头事”作为服务民生的“头等事”来办,探索“资产盘活+民生保障”的双赢路径。盘清现有资源资产,统筹规划考虑;积极外出学习,引进扶贫车间,多方支持落地。
  车间里,38岁的邵春美埋着头,在漆包线上裹上一层膜,固定至焊锡头正极,脚踩线材供应开关,将漆包线缠绕到变压器支架槽内;在另一头裹上一层膜,固定至焊锡头负极,剪断漆包线,小配件初具雏形。“要用心,才能‘挣’出好日子!”邵春美边说边把零件小心放进收集筐。接下来小零件将被输送至下一个工位,进行第二步加工。
  邵春美独自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丈夫在昆明务工。来车间就近务工,既能有收入又能照顾到家庭。在来车间的初期,她的心里也打过退堂鼓:“线勒得手疼,扯线一天,晚上胳膊都抬不起来。”因为不熟练,她一天只能完成不到100个配件的初加工,中途回家照顾孩子也耽误工时,整体收入较低。经过将近1个月的学习和练习,现在能完成1000个以上配件的初加工,计件工资也能够维持家庭的基本开支。
  截至目前,就业帮扶车间已累计吸纳当地需照顾老小的劳动力103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3人,零就业家庭2人,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近年来,各地就业帮扶车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像“邵春美”一样的故事不断上演,他们有了新身份新工作,住房、医疗、教育也有了保障。
  下一步,倘甸镇将持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依托“网格化管理”和“零工驿站”专业化服务,构建“精准对接—岗前培训—在岗跟踪”全链条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企业用工保障。继续完善就业帮扶车间的运营管理,不断拓展车间的规模和业务范围,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在就业帮扶的道路上,确保“一个都不能少”,携手社区居民共同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王华平 通讯员 李天华 文/图
发布日期: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