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本版导读

扁担“新程”:
开江县供销社从“三空”到“三实” 扎根乡土守初心
文章字数:5,118
    组织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班

    开江县任市镇三农服务中心

    开江县甘棠镇供销社农资销售网点

  □本报记者 冯庄 实习记者 秦智城
  2024年11月底,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供销社三楼会议室的墙面被一缕阳光照亮,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块崭新的牌匾挂在正中央。牌匾上“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13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映红了在场每一位供销人的眼眶。
  这份沉甸甸的殊荣,不仅是开江县供销社从困境中重生的鲜活见证,更如同一枚深刻的烙印,彰显着供销人“为农、务农、姓农”的初心本真。
  从“三空”到“三实” 用十年重构为农底色
  2000年,随着全县基层供销社彻底完成改制,3000余名职工分流,也使得开江县供销社较市内其他县区社更早面临“人才空、资产空、业务空”的“三空”困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社有资产闲置流失,业务仅能维持简单的物资供应,沦为“散架班子”。
  转折的契机出现在2014年。这一年,开江县供销社启动系统性重组计划,以改革为“手术刀”,精准破解“人、财、物”三大核心难题:
  人才“换血”聚活力。通过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公开招录年轻干部优化机关人员结构;打破身份壁垒,吸纳村“两委”干部、返乡创业者加入,让供销社重新扎根乡土、接上“地气”,构建起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
  资产“盘活”提质效。成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台《社有企业管理办法》,剥离行政职能,推动企业回归市场主体属性。像“管家”般盘活沉睡的土地、房屋等资产,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实现保值增值,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服务“重构”强根基。搭建“县级存储、乡镇配送、村级供应”的农资连锁网络,56个农资网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户一个电话,化肥、农药便能直达田间地头,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民跑路找物资”的被动局面。
  十年磨一剑。从“三空”到“三实”(队伍实、资产实、服务实),开江县供销社不仅完成了硬件设施的迭代升级,更实现了从“被动等待”到“主动上门”的理念革新,这个曾经的“散架班子”已蜕变为拥有四大社属企业(七星农资公司、吉星烟花爆竹公司、九州农业服务公司、四川民升源供销合作社公司)、覆盖全产业链的“全能服务平台”。
  从“送物资”到“送服务” 新时代“扁担精神”的传承
  在供销社的档案室里,时光仿佛被细心收藏。一本泛黄的相册中,定格着无数珍贵的瞬间:老一辈供销人肩挑物资送货下乡、收购点忙碌的场景、供销社技术员专注地为果树防病治虫……这些影像无声流淌,诉说着供销人扎根乡土的执着坚守。“书记特意叮嘱我们收好这些珍贵的照片。”开江县供销社办公室主任杨启轻抚相册边缘,语气里满是郑重,“这是老一辈供销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实干图景,更是我们年轻一代必须接续的精神火种。”
  正如开江县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彭举所说:“老一辈供销人用扁担架起了城乡互助的桥梁,如今我们开着汽车把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变的是效率与方式,不变的是供销人扎根乡土的担当以及‘解农民所难、急农民所急’的初心。”这正是新时代“扁担精神”的传承!
  对此,返乡创业的讲治镇龙寺村四川茗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庆映深有体会。6月中旬,他的几百亩茶园被炎炎烈日烤得发烫,正因持续多日的高温、干旱导致茶叶生长备受影响而发愁。恰逢开江县供销社党委委员、理事会副主任李发高带队来茶园走访调研,得知郑庆映焦虑的原因,他便想到要第一时间采取有力措施降低风险、保障基本收益,随即便开口问道:“茶叶种植买了保险吗?”
  “没有买到呢。”郑庆映摇摇头无奈地说,以前咨询过保险公司,但都主要针对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而对茶叶等经济作物的保险,种植规模稍微小一点保险公司就不接。“李主任,你能不能协调一下?”
  “好的,我马上对接。”李发高了解情况后,立即拿出手机拨通了开江县人保财险客户经理的电话,介绍了郑庆映遇到的难题。电话那头得知茶园种植面积有500多亩,便回复“可以”。
  “当年老供销社送物资,现在送服务更贴心!”郑庆映眼里亮起来,“执照办理、商标注册、产品销售,供销社都尽心尽力协调帮衬,让我们干事创业更有底气。”如今的讲治镇龙寺村,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不仅建起了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更成功创立“怡千叶”“恋茶匠”两大茶叶品牌。不仅如此,供销社也在积极探索生产、加工、包装一体化服务,助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农民有需要,我们就要有回应;农民有期盼,我们就要有作为。”李发高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正是新时代“扁担精神”的生动注脚。
  织密“一张网” “合”字诀里的协作智慧
  “一个人力量有限,抱团合作才能把分散的力量拧成绳。”“我们要利用好各方力量,一起合作办大事。”李发高在下乡调研与农户交流时,多次提到“合”字,而这个字也蕴藏着开江县供销社的改革智慧。
  “三社”合作,资源整合促发展。2022年,针对为农服务水平不高、产业发展支撑不强等问题,开江县开始探索“村级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社”合作改革,促进资源、资金、市场共享,经营、利益、风险共担。
  “三社”合作怎么融?怎么合?作为合作的“排头兵”,开江县供销社给出了答案:通过构建组织融合、经营融合、服务融合和利益联结融合机制,搭建起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再通过“三社”合作、产业联盟、政务+供销、政银合作,将服务“三农”的“网”越织越密——这正是“扁担精神”中协作基因的现代演绎。如今,农民得实惠、集体得效益、供销得发展的“三赢”格局,已在开江这片土地上逐渐成形。
  “三社”合作让资源活起来。在甘棠镇香安庙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三社”联手,成立了公司。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资源利用率得以大幅提升,历经两年的发展,香安庙村依托麻鸭养殖,实现销售额破千万元——这正是“合”出来的实效。养鸭40余年的公司法人邓云德,对“合”感触颇为深刻:“以前总怕货卖不出去,现在供销社打通饲料供应和销售渠道,再也不用愁销路,产业规模也才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更让他感动的是,供销社作为占股51%的大股东,为了尽力支持基层社企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参与公司分红。“先等企业发展起来再说。”李发高的话里,满是实在的支持。
  产业联盟,全链服务解难题。“农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拼单’送全链条服务。”李发高介绍,社有企业与达州壹加壹农业服务公司、天成农机专合社、鑫谷粮油有限公司等12家农业服务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技咨询问诊、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等农业科技服务。在任市镇片区,开江县供销社整合优质农资、农机等社会资源,对接小农户、种植大户等需求,创新农资流通经营机制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为1万亩耕地提供了耕、种、防、收生产服务,并依托“稻田+”片区三农服务中心低价提供“烘、储、加、检、销”等流通环节的服务,实现了“农资统一配送、生产统一开展、保障统一跟进”的有机结合。
  “政务+供销”,便捷服务暖民心。“我们通过不断整合资源,让‘政务服务+供销’相得益彰。”李发高介绍,在打造服务阵地上,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基层供销社阵地为依托,互设政务服务和供销业务综合窗口,既为办事村民提供土特产品代售服务,又推动政务服务帮办代办事项与供销社的农副产品销售、农事服务、“天府乡村”公益性品牌申报等业务“化学融合”,实现“一站式”快捷办理;同时创新推行“‘田事甜办’政务服务+供销”模式,依托“农事通办”“天府通办”APP,开展帮办代办服务,进一步提升镇村便民服务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农民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李发高说,尽管此项工作缺乏经验和技术支撑,但仍取得不错成效。在甘棠镇开展试点以来,通过互设业务窗口,打造“政务服务+供销”综合体,实现便民服务综合体与供销社功能“双叠加”,当地群众可就近选择在便民服务中心或供销社办理业务,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同时,为办事村民提供豆笋、板鸭、土鸡蛋、耙耙柑、沃柑等土特产品和时鲜蔬菜代售服务,让消费扶贫和助农增收更加鲜活生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帮办代办’政务服务720人次,办理农事服务、农资配送等服务450人次,代售农特产品价值3.1万元,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政银合作,资金保障强根基。“任市镇这家店一年的赊账金额就超过了30万元,种植户只有等下半年粮食收割销售完才能来还账,我们的资金链也总是存在安全隐患。”九州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永建的话,道出了曾困扰许多农资企业的难题。现在供销社当“桥梁”,推动银行与农户直接对接放贷,农户用贷款买农资,企业不垫资、农户不欠账,双方都松了口气。不仅如此,供销社还联合农行、四川银行等推出“基层社专项贷款”,减轻农资购销的资金压力,让社企服务“三农”的底气更足。
  集大成之作 从“单点服务”到“生态赋能”
  在任市镇,占地330亩的三农服务中心服务周边6个乡镇、3.7万亩农田、数万农民,辐射万州、开州、梁平、达川等毗邻乡镇。这个投资6亿元的“三农综合体”,集农业生产托管、农资配送、粮食加工、产学融合、便民服务、快递金融、农技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开江县供销社整合资源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从“单点服务”到“生态赋能”的转型标志。
  “三农服务中心是县供销社按照‘3+5+N’模式打造的服务枢纽——3个农业园区做支撑,5个平台搭骨架,N个市场主体添活力。”李发高介绍,中心紧紧围绕“耕种防收烘储加检”农业生产这条主线,积极统筹片区服务资源,按照“农事服务全链条、生活服务全环节、定制服务全方位”的要求,为片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捷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活脱脱一个“三农服务超市”。
  新农事服务平台联合天成农机、九州农业,提供农机、农资、加工仓储等服务;新农商服务平台携手本地电商,提供电商直播、线上购物、便民超市等服务,目前已销售30余种本地农特产品,销售金额约1000万元;新农政服务平台联合县农民工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提供综合政务、通讯出行、邮政快递、保险金融服务,已提供1.1万余个就业岗位、帮助200余名农民工实现就近就业;新农师服务平台联合县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开展乡村规划、农技、畜牧等服务;新农人服务平台联合县农合联技能培训学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村创业、农村电商等培训服务,17 期培训让1200余人长了本领。
  展社企担当 给老扁担装上新“担”
  “社有企业是供销社的‘拳头’,这力量源于扁担精神——一头挑市场,一头挑乡亲。”彭举说。从肩挑背扛的“货郎担”到四大社属企业形成的现代企业集群,变的只是形式,为农服务的初心从未更改。
  七星农资公司从单一化肥销售点,成长为集农资供应、农技服务于一体的“多面手”,每年2000万元销售额里,藏着把服务捆在“扁担”上送田间的坚持;吉星烟花爆竹公司整合零散零售点,统一配送、规范经营,年销售额冲到1800万元;九州农业服务公司承担着全县2023—2028年化肥储备任务,年销售化肥1.2万吨,应急保供时总能挺起“扁担脊梁”。
  新时代的“三农”需求在变,开江供销人也给老扁担装了新“担”。他们敏锐捕捉“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两重”(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安全)带来的发展机遇,就像当年跟着乡亲需求调整货担那样,主动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再生资源回收领域。2024年成立的四川民升源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以100万元注册资本为支点,成功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全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按照规划,公司将投资4300万元,打造“1个分拣中心+1个中转站+68个回收点”的全链条网络,目前38个回收点已率先落地运营,通过整合基层社、村级社的场地与人力资源,让废旧物资“从田间到车间”的流转路径愈发通畅。
  “我们正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用补贴和积分双轨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李发高介绍,比如与乡镇超市共建“绿色兑换站”,村民交售的废旧物品可按价值兑换积分,凭积分能在超市以优惠价购买日用品,这既让乡村环境更洁净,又让村民得了实惠,让绿色发展的“新担子”挑得更稳、更有温度。
  载誉新出发 以初心锚定“143”目标
  202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纪念会上,开江县供销社获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这份认可,源于我们守住了‘为农服务’的根。”彭举说,始终坚持“为农、务农、姓农”,弘扬“扁担、背篓”精神,才能当好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纽带”。
  “荣誉是新起点。”彭举表示,开江县供销社已定下“143”目标,即以“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为定位,夯实基层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做强社有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四大重点工作,实现政治、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提升。
  在川东大地的丘陵沟壑间,开江供销人正用行动守住为农初心、打破思维定势、团结各方力量,在逆境中寻出路、在变革中求超越,这既是对“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最好继承,更是新时代供销社服务“三农”工作的生动答卷。
  (受访单位供图)
发布日期: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