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老赵的“生意经”
文章字数:1,005
  胥涛
  老赵经常把接待职工来信来访,叫作“生意”。接待得多,叫“生意”好,接待得少,叫“生意”孬。
  老赵本名赵军,是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服务中心服务大厅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人正直、工作踏实,和他曾经主演的“包公”角色有很高的契合度。
  老赵14岁就进入重庆市第二川剧团 南桐矿区川剧团工作, ——吃了不少苦,也成了团里的“台柱子”。他常说,小时候光顾着练功去了,没学到啥文化,年纪大了,到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做接待工作,挺好。
  在服务大厅,除了做好来信来访登记,还要掌握工会基本政策和业务知识,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不是一页两页,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维护等方面涉及业务工作的法规和内容,亦多而复杂。可好强又爱学习的老赵不怕,他把当年在川剧团练功的狠劲又使上了。他说,当川剧演员的时候,背台词、记乐谱是我的强项,这个也应该没问题!
  年轻的时候没问题,但毕竟年龄大了,学起来还是有点吃力。老赵有自己的办法,就是拿时间来堆。所以,早一点上班、晚一点下班,是常事。
  来访职工对他的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服务大厅的“生意”也不断向好。
  老赵在当好“接线员”“传声筒”的同时,还经常主动“网”些事来做,让自己“生意”更好点。
  有位姓付的个体工商业者找到职工服务大厅,倾诉“找不到‘娘家’关心,遇到个事也没人帮到说话”的烦恼,问啷个办?老赵一想,也是啊,叫他加入工会吧,加入哪个工会?老赵迅速把这事反馈给业务科室和总工会领导。
  职工有诉求,工会有回应。在商圈建立工会的事迅速被区总工会作为重点推进工作。
  但要把商圈众多的“散蜂儿”攒在一起成立工会组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商户们白天要忙生意,碰个头都只能在晚上。老赵主动请缨:业务科室人少事多,我人熟、政策也了解,帮到当个“串串”吧!于是,老赵“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组建商圈工会的联络员。
  那阵子,不管周末还是晚上,经常看到老赵和筹委会的几个骨干在商圈里的门面钻来钻去,了解经营情况、宣传工会政策、征求商户意见、帮助释疑解难,商户们都开玩笑地称他为“专(钻)家”。
  随着商户们对工会政策的深入了解,组建工会、加入工会的热情高涨,辖区内几个商圈工会相继成立。
  “有了工会,我们就有了‘组织’,再遇到啥困难,就有人帮到说话了。有‘娘家’的感觉,真好!”付姓职工非常开心。
  “工会的‘生意’越来越好,说明职工对‘娘家’越来越信赖啊!虽然忙点,也值了。”老赵常说。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
发布日期: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