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从废弃工厂到网红地标 蜀锦文创园让千年丝线织出“钱景”
文章字数:951

□本报记者 李祥 文/图
从非遗传承到产业创新,从园区建设到街区焕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板桥社区的蜀锦文创园正以“文化为魂、旅游为桥、商业为脉”的思路,编织“非遗蜀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图景,这里不仅成为蜀锦的展示窗口,更将成为消费新地标,让文化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留量”。
七月热浪翻涌,黄水镇板桥社区的蜀锦文创园工地上,工人们抢抓清凉时段施工,3至6号楼主体建筑已巍然挺立,7号楼也完成70%。
蜀锦文创园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原址为一家闲置废弃工厂。按照改造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这里将打造由沿街商业、集市商业、蜀锦工作室、蜀锦非遗工坊、餐厅、蜀锦工厂、非遗大师工作室等9栋建筑的文创园,并结合蜀锦织造文化,形成具有地域特征和餐饮特色、能够吸引外部客流的蜀锦文创街区。
在率先投产的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新厂房内,76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光俊正带领团队昼夜赶工。3000平方米的敞亮空间内,三十余位匠人协同作业,两台织机满负荷运转,日产量达32米,另有八台织机在调试中低鸣。
“一匹蜀锦需历经60余道精妙工序,每一步都关乎成败。”胡光俊抚摸着锦缎如是说。搬迁至此,研究所生产已驶入快车道:200多种纹样、100多个品种的蜀锦产品矩阵中,丝巾、披肩、手提包等文创产品畅销全国,市场脉络不断延伸。
蜀锦的丝线正跨越时空经纬,织入现代产业图谱。不久前在意大利鞋展上,“蜀锦+女鞋”“蜀锦+高定”的跨界创意,为双流赢得超百万双订单。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让千年丝线链动了全球市场。
在胡光俊看来,蜀锦天然融合工艺美术、文创开发与丝绸产业,其多重属性恰是文商旅融合的绝佳载体。这一判断在蜀锦文创园规划里得到印证:未来蜀锦文化中心将作为核心引擎,串联非遗大师设计室、文创市集、研学教室以及板桥美食街等多个节点,将“好看”的蜀锦延伸为可触可感的“吃住游购娱”全链条体验。
“蜀锦已经火出了圈,这儿以后肯定很热闹!”蜀锦文创园对面“汪家大院”老板望着即将完成的工地信心满怀。三个月后园区全面开放时,四方游客将循着“锦”色而来。
当千年蜀锦遇见活力空港,当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透过集非遗传承、产业生产、研究体验、美食文创为一体的蜀锦文创园,空港双流正以蜀锦为笔,在文商旅体融合的宣纸上,细细描摹着“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时代新颜。
发布日期: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