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柔情铸剑“铁娘子”
文章字数:1,320

□汪邦坤 杜畅 本报记者 吕婕 文/图
在四川绵阳三线厂区的斑驳厂房里,在数字化实验室的闪烁屏幕前,在儿子高考冲刺的深夜台灯下,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她以柔肩担起国防重任,用智慧与坚韧在时代卷轴上镌刻下家国同心的注脚。她,就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技术总师刘治红,一位被同事称为“铁娘子”的科研工作者。
淬火青春:从特区白领到三线“拓荒者”
1996年的深圳,24岁的刘治红成为同学和闺蜜眼中的“另类”。原本在前卫而又繁华的都市有着一份让人艳羡的工作,但刘治红却将目光投向千里之外的家乡绵阳。当同龄人追逐外企高薪时,这位外语系高材生却放弃了翻译工作,毅然登上西行的绿皮火车。“导师说搞国防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面对三线厂区凋敝的苏联式厂房和仅存的几位老工程师,刘治红卷起袖子,用三角板重绘图纸,在车间向八级钳工学钣金工艺。
1998年寒冬,北京资料室里,刘治红连续奋战数十天,翻译整理的资料摞成半人高。这份心血不仅助力团队中标国防重点项目,更催生了西南首个数字化制造实验室。“这丫头把三线人的‘三得’精神吃透了!”老所长口中的“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守得住初心”,成为刘治红科研生涯的注脚。
铁血担当:在技术封锁中开辟新路
2001年春夜,某导弹控制系统联调进入倒计时。突然,刘治红蜷缩在会议桌旁,冷汗浸透工装,超负荷的工作让她的身体亮起了“红灯”。手术室外,项目总师攥着联调方案徘徊;手术台上,刘治红攥着医生的袖子追问:“后天能出院吗?”术后仅休养数日,刘治红便重返岗位:上午输液,下午审图纸,深夜改代码。“项目就像我的孩子。”刘治红轻抚泛黄的工作笔记,“不是不爱惜身体,而是想让项目成长得更好。”
这份执念支撑刘治红突破多重技术封锁。从柔性制造到反恐防暴装备,从军工数字化实验室到数智物联网“无人区”,刘治红以“钻、专、闯、领、拓”五字诀开拓科研疆域。2020年,知天命之年的她毅然跨出舒适区,带领团队搭建数智物联网平台,解决多项自主可控核心技术难题,推动国防技术谱系完善。
双面人生:事业与家庭的“浪漫平衡”
在刘治红的钱夹里,有两张珍贵的合影,一张是和父亲,还有一张是和丈夫儿子。
2021年,儿子高考期间,为了能多一些陪伴,刘治红将“长差”拆解为“短差”:清晨5点备早餐,乘首班动车赶赴试验场,深夜归家再煮宵夜。当“985”录取通知书送达时,儿子选择核工程专业:“妈妈,这次换我来接力。”
与同为科研骨干的丈夫分隔两地,他们将座机排队通话变成技术研讨会,用视频连线探讨实验数据。2023年荣获“全国最美家庭”时,刘治红笑言:“我们的幸福密码,是把国事当家事办,把家事当国事担。”这种独特的“科研浪漫”,让家国情怀化作餐桌上的叮咛、视频里的公式推导、试验场捷报与录取通知书的双重喜悦。
时代注脚:平凡中的星辰大海
从涪江江畔的实验室到高原试验场,从精密仪表到保温饭盒,刘治红用三十年编织家国同心网。如今,她依然清晨第一个到岗,抚过泛黄的工作笔记对年轻人说:“这里藏着军工人的心跳。”
当试验场的朝阳穿透晨雾,当厨房的麻辣鲜香弥漫夜空,刘治红的故事诠释着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密码:最伟大的坚守,往往诞生于最平凡的烟火;最动人的报国,始终源于最深沉的热爱。
这,便是刘治红——以柔情铸剑,以铁骨报国的时代答卷人。
发布日期: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