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本版导读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供销社:
六村联动制种 奏响增收新曲
文章字数:1,471
  “大家快看,无人机又来施肥了。”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东石镇汶水村的稻田里,成片的杂交制种水稻长势喜人,农机手正利用无人机高效播施复合肥,绿色稻浪在机身下泛起涟漪。田埂边,农户的欢声笑语与无人机的轰鸣声交织,奏响丰收序曲。这正是平远县创新打造“社村”合作制种示范区的生动缩影。
  为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平远县在东石镇率先打造“社村”合作水稻制种示范区,构建起研发、生产、加工、推广一体化的现代化种业产业链,正实现从“试验田”到“产业圈”的跨越,实现产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民增收多赢局面。无人机精准高效的作业让水稻规模化种植变得更加高效轻松。
  “以前自家种几亩地,忙到头也就够自己吃。现在土地流转给示范区,每亩地有五六百元的租金,我和老伴两个人在田里干活,一天还能挣300元,租金加上务工钱,这比外面打工钱强多了。”东石镇锡水村村民曾叔笑着说。“我们东石镇正打造水稻种业示范镇,目前有6个村参与制种,总面积约1500亩,还有200亩繁种面积,以制种为主。看身后这一大片,都是我们的基地,父本母本都已种下,长势良好。”东石镇党群服务中心农艺师余思榕站在田埂上指着连片稻田介绍。今年,平远县社村合作联合会联合东石镇政府、社村合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锡水村、凉庭村、汶水村等村庄连片打造“社村”合作水稻制种示范区。站在汶水村制种示范基地远眺,稻田被沟渠分割成整齐方块,田边标牌醒目地标注着不同品种名称。“我们已完成12个试制品种、4个常规稻品种、350种亲本筛选材料及34种测配组合的插秧工作,很快就能选出适合本地的‘当家品种’。”平远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1500亩地施肥,人工作业得忙活大半个月。现在用无人机,四五天就可以搞定。”平远县社村合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属地飞手林志坚操控着遥控器利用无人机高效播施复合肥,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我们在东石这边开展水稻两季制种,也能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一方面,他们把地流转出去,能拿到大概400元到600元的租金;另一方面,制种需要不少人手,大家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除此之外,我们还发动‘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让老百姓参与到制种中来,按预计的亩产量400斤算,一亩地大概能有4000元的收入。”平远县社村合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丰说。示范区创新推行“社村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由社村公司统一运营,村集体以资源入股分红,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订单农业等获得三重收入,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此外,示范区还推广“烟叶—水稻制种”绿色循环产业模式,种完烟叶种水稻,土地不闲置,收入还翻倍。这种绿色循环模式,让土地实现“一田双收”,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东石镇正加快建设覆盖全县、辐射粤、闽、赣三省的种业创新中心,打造集种子加工、仓储、检测、展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我们将建日加工80吨的自动化生产线、500吨现代化仓储设施,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还会搭建‘种子市集’数字化展销平台。”余思榕补充介绍,“该项目已完成‘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将重点开展品种选育、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为本地种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平远县“社村”合作制种示范区的建设,不仅提升土地产出、鼓起农民腰包,更探索出乡村振兴新路径。据统计,示范区已带动3个村集体增收、500多户农户致富,预计2027年东石镇将形成“烟叶—水稻制种”种植各5000亩规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制种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推动种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保障。”平远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
  粤文
发布日期: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