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广西南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产
文章字数:1,397
本报讯(记者 陶岚)粮食自2020年以来连续5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沃柑、火龙果、茉莉花产业规模均居全国首位,香蕉、蔬菜、淡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区第一,水果、肉类产量均居全区第二……9月2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南宁市着力稳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南宁市锚定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产,全力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南宁市积极统筹各级力量资源,组织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修缮农田水渠等措施保障春耕生产。同时,协同推进撂荒地治理和耕地地力补贴发放等工作,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粮食单产提升方面,南宁市农业农村局以点带面抓好水稻增密增穗技术示范引领,并整合水稻高产攻关和统防统治等项目,狠抓落实单产提升技术,打造早稻增密增穗示范片46个,促进全年粮食稳产增收有基础有保障。
南宁市还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实际,科学统筹布局,因地制宜打造设施蔬菜集聚区、设施畜牧业重点发展区和设施渔业生态养殖区等,促进要素集聚、规模生产。
“菜篮子”直接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经济社会稳定。今年以来,南宁市通过科学规划、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种养业转型升级等措施,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有效保障了“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
蔬菜产品供应方面,南宁市结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市场需求,科学规划种植品种与区域布局,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病力强且受市场青睐的特色蔬菜品种,打造苦瓜、胡萝卜、大头菜、淮山、鲜食玉米等系列特色蔬菜优势产区,形成“一乡一品”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格局,保障产品供应的持续性和多样性。同时,通过扶持水肥一体化、农机农艺融合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方式,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鼓励农户和企业建设钢架大棚、连栋温室等现代化设施。
畜禽产品供应方面,南宁市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引导企业、养殖场(户)由传统模式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广泛应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实现精准饲喂、环境监控、疫病智能预警、数字化育种等智能管理。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守牢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近年来,南宁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通过政策支持、科研合作、育强企业主体等措施,推动育种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南宁市还通过建立“国家级科研院+省级科研院+地方政府+经营主体”四级联盟机制,在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建成种业创新中心2个,2025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124个、数量占全区59%。
为强化企业在种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南宁市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加快搭建种业创新发展体系,培优育强种业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农业种业生产经营企业超20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3家;国家级农业繁育核心基地5个;5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
聚焦育种联合创新攻关,南宁市成功选育出野香优系列、更香优丝糖,以及“桂蕉9号”“金都7号”等一批绿色、优质、高产、高抗优良品种。其中,野香优系列水稻成为“中国优质稻”标杆品种;更香优丝糖等6个自主选育品种荣获第六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南宁香蕉”入选2024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南宁火龙果”“横州甜玉米”入选2022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今年以来,南宁市积极统筹各级力量资源,组织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修缮农田水渠等措施保障春耕生产。同时,协同推进撂荒地治理和耕地地力补贴发放等工作,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粮食单产提升方面,南宁市农业农村局以点带面抓好水稻增密增穗技术示范引领,并整合水稻高产攻关和统防统治等项目,狠抓落实单产提升技术,打造早稻增密增穗示范片46个,促进全年粮食稳产增收有基础有保障。
南宁市还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实际,科学统筹布局,因地制宜打造设施蔬菜集聚区、设施畜牧业重点发展区和设施渔业生态养殖区等,促进要素集聚、规模生产。
“菜篮子”直接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经济社会稳定。今年以来,南宁市通过科学规划、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种养业转型升级等措施,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有效保障了“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
蔬菜产品供应方面,南宁市结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市场需求,科学规划种植品种与区域布局,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病力强且受市场青睐的特色蔬菜品种,打造苦瓜、胡萝卜、大头菜、淮山、鲜食玉米等系列特色蔬菜优势产区,形成“一乡一品”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格局,保障产品供应的持续性和多样性。同时,通过扶持水肥一体化、农机农艺融合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方式,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鼓励农户和企业建设钢架大棚、连栋温室等现代化设施。
畜禽产品供应方面,南宁市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引导企业、养殖场(户)由传统模式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广泛应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实现精准饲喂、环境监控、疫病智能预警、数字化育种等智能管理。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守牢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近年来,南宁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通过政策支持、科研合作、育强企业主体等措施,推动育种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南宁市还通过建立“国家级科研院+省级科研院+地方政府+经营主体”四级联盟机制,在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建成种业创新中心2个,2025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124个、数量占全区59%。
为强化企业在种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南宁市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加快搭建种业创新发展体系,培优育强种业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农业种业生产经营企业超20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3家;国家级农业繁育核心基地5个;5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
聚焦育种联合创新攻关,南宁市成功选育出野香优系列、更香优丝糖,以及“桂蕉9号”“金都7号”等一批绿色、优质、高产、高抗优良品种。其中,野香优系列水稻成为“中国优质稻”标杆品种;更香优丝糖等6个自主选育品种荣获第六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南宁香蕉”入选2024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南宁火龙果”“横州甜玉米”入选2022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发布日期: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