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百年风霜下浩里
文章字数:1,425
赵瑜
半城山水一条路,是重庆市南岸区的空间轮廓,山是揽胜全城的南山,水是润泽万里的长江,路是依山傍水、通达古今的南滨路。
南滨路是一条极不平凡的路,这条路上,巴渝文化、开埠历史、大禹文化、抗战遗址文化如珍珠般遍布。“下浩里”就位于龙门浩地区南滨路上。
“龙门浩月”是老巴渝十二景之一。旧时龙门浩江边有上下两列石梁顺江立在江水中,每当月亮升起,倒映浩湾,江天月影,上下辉耀。巴县县令王尔鉴写下诗篇:“石破天开处,龙行俨禹门。魄宁生月窟,光自耀云根。”多处跨越百年的珍贵历史建筑点缀着下浩里。
位于米市街的禹王宫与董家桥的永兴洋行最负盛名。米市街是南岸古道之一,百年前,米商在此贩卖大米,逐步形成集市和街区,米市街因此得名。始建于米市街西汉年间的禹王庙,位于下浩米市街29号,清代为湖广移民再次修建。到禹王宫的上山梯道最宽处有十多米,到庙门还有五六米宽。当时的建筑非常宏伟,在拆迁时发现的条石宽达一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商白理洋行租下禹王宫作为仓库使用。抗战时期,禹王宫先后为空军幼校、武昌中华大学、两湖中学、私营裕德染厂所使用。1949年后,裕德染厂公私合营,成为国营南岸针织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禹王宫后殿被拆除建了车间。在南岸针织厂使用期间,禹王宫前殿、正殿内还有一些残缺的雕梁画栋。
抗战时武昌中华大学、两湖中学均借禹王宫临时办学。当时2000多名师生在这里学习、住宿,时任武昌中华大学校长的陈实,不顾时局危艰四处奔走、八方努力筹得款项,在禹王宫后坡新建了几幢两楼一底的校舍。2010年该地块开发时,掘出一块纪念碑,上书“武昌中华大学重庆南岸临时校舍立础纪念,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四日”等字样,碑高36厘米,宽20厘米,现存南岸文管所,1949年后禹王宫为裕德染厂所用。
在下浩里,保留着一座3块石板搭成的石桥,建于1915年前,名为永安桥。某年发大水,永安桥被冲垮,时有董姓人氏出面集资新建石桥,取名董家桥,街区也以“董家桥”命名。
董家桥与下浩正街相连,向下方向可到望耳楼、葡萄院,从望耳楼顺阶而下,就到龙门浩码头。董家桥过去是大户人家和公司、洋行高管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董家桥房屋多建于清水溪两侧,清水溪流经董家桥入长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重庆商人黄锡滋与法商吉利洋行合资的永兴洋行(后为吉利洋行)就坐落在董家桥。
永兴洋行以中西合璧式风格,砖木结构,青砖灰瓦,两楼一底,房屋前有一宽大的院坝。此房屋是开埠时期法国洋行高级职员的住所,也是黄锡滋与法国商人会谈的主要场所,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洋房子。
百年风霜,岁月荏苒,如今的下浩里,已蝶变为璀璨南滨的旅游地标。
“文化、休闲、创意、时尚”,高度还原旧时的空间构成、街巷肌理、建筑风貌,保留原生建筑的老门窗拱、青砖、旧瓦、条石等元素。多家文化、美食企业陆续入驻,什么都鲜活起来了,依山而建的老街是鲜活的,滚滚长江是鲜活的,来此打卡游玩的青年也是鲜活的。
在下浩里,恍惚中奇遇了开埠时风云际会的场面,触摸到老街巷的岁月沉浮。长江水养育了吃苦耐劳的南岸儿女,水码头的人在这里肩挑背扛讨生活,旧梦里有老荫茶的热气、龙门阵的悠闲,老年人在这里找到了传承和怀念故土文化的载体;年轻人也可以来此寻美食、做手工、参加各种聚会。华灯初上,看轨道上天入地、索道凌空飞渡、游船横渡长江,车船流光,浪卷金花,老街夜游,如梦似幻。
漫步下浩里,可谓处处有文脉,时时看风景。在这条文化密度极高的老街上,我摘下一片百年前的月光,把浪漫缝进我的生活里。
(作者系重庆市南岸区文联主席)
半城山水一条路,是重庆市南岸区的空间轮廓,山是揽胜全城的南山,水是润泽万里的长江,路是依山傍水、通达古今的南滨路。
南滨路是一条极不平凡的路,这条路上,巴渝文化、开埠历史、大禹文化、抗战遗址文化如珍珠般遍布。“下浩里”就位于龙门浩地区南滨路上。
“龙门浩月”是老巴渝十二景之一。旧时龙门浩江边有上下两列石梁顺江立在江水中,每当月亮升起,倒映浩湾,江天月影,上下辉耀。巴县县令王尔鉴写下诗篇:“石破天开处,龙行俨禹门。魄宁生月窟,光自耀云根。”多处跨越百年的珍贵历史建筑点缀着下浩里。
位于米市街的禹王宫与董家桥的永兴洋行最负盛名。米市街是南岸古道之一,百年前,米商在此贩卖大米,逐步形成集市和街区,米市街因此得名。始建于米市街西汉年间的禹王庙,位于下浩米市街29号,清代为湖广移民再次修建。到禹王宫的上山梯道最宽处有十多米,到庙门还有五六米宽。当时的建筑非常宏伟,在拆迁时发现的条石宽达一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商白理洋行租下禹王宫作为仓库使用。抗战时期,禹王宫先后为空军幼校、武昌中华大学、两湖中学、私营裕德染厂所使用。1949年后,裕德染厂公私合营,成为国营南岸针织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禹王宫后殿被拆除建了车间。在南岸针织厂使用期间,禹王宫前殿、正殿内还有一些残缺的雕梁画栋。
抗战时武昌中华大学、两湖中学均借禹王宫临时办学。当时2000多名师生在这里学习、住宿,时任武昌中华大学校长的陈实,不顾时局危艰四处奔走、八方努力筹得款项,在禹王宫后坡新建了几幢两楼一底的校舍。2010年该地块开发时,掘出一块纪念碑,上书“武昌中华大学重庆南岸临时校舍立础纪念,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四日”等字样,碑高36厘米,宽20厘米,现存南岸文管所,1949年后禹王宫为裕德染厂所用。
在下浩里,保留着一座3块石板搭成的石桥,建于1915年前,名为永安桥。某年发大水,永安桥被冲垮,时有董姓人氏出面集资新建石桥,取名董家桥,街区也以“董家桥”命名。
董家桥与下浩正街相连,向下方向可到望耳楼、葡萄院,从望耳楼顺阶而下,就到龙门浩码头。董家桥过去是大户人家和公司、洋行高管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董家桥房屋多建于清水溪两侧,清水溪流经董家桥入长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重庆商人黄锡滋与法商吉利洋行合资的永兴洋行(后为吉利洋行)就坐落在董家桥。
永兴洋行以中西合璧式风格,砖木结构,青砖灰瓦,两楼一底,房屋前有一宽大的院坝。此房屋是开埠时期法国洋行高级职员的住所,也是黄锡滋与法国商人会谈的主要场所,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洋房子。
百年风霜,岁月荏苒,如今的下浩里,已蝶变为璀璨南滨的旅游地标。
“文化、休闲、创意、时尚”,高度还原旧时的空间构成、街巷肌理、建筑风貌,保留原生建筑的老门窗拱、青砖、旧瓦、条石等元素。多家文化、美食企业陆续入驻,什么都鲜活起来了,依山而建的老街是鲜活的,滚滚长江是鲜活的,来此打卡游玩的青年也是鲜活的。
在下浩里,恍惚中奇遇了开埠时风云际会的场面,触摸到老街巷的岁月沉浮。长江水养育了吃苦耐劳的南岸儿女,水码头的人在这里肩挑背扛讨生活,旧梦里有老荫茶的热气、龙门阵的悠闲,老年人在这里找到了传承和怀念故土文化的载体;年轻人也可以来此寻美食、做手工、参加各种聚会。华灯初上,看轨道上天入地、索道凌空飞渡、游船横渡长江,车船流光,浪卷金花,老街夜游,如梦似幻。
漫步下浩里,可谓处处有文脉,时时看风景。在这条文化密度极高的老街上,我摘下一片百年前的月光,把浪漫缝进我的生活里。
(作者系重庆市南岸区文联主席)
发布日期: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