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本版导读

绿染群山处 日子比蜜甜
—— 广元市青川县深耕林下经济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文章字数:1,520

  □郭奉生 鄢怀林 王开晋 本报记者 冯庄 文/图
  近日,笔者走进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房石镇,该镇林下中药材现代林业园区内,连片黄连顺着起伏山势铺展成连绵绿毯,阳光洒在肥厚的叶片上,折射出跃动的生机。这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正是青川县深耕林下经济、解锁乡村振兴密码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青川县抢抓发展机遇,发挥资源优势,下好“真”功夫,做好“硬”文章,因地制宜做精做优林下经济,推动森林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助力农民群众增收,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林药共生:立体种植铺就富民路
  房石镇返乡创业大学生董微微算起林下种植账,眼里满是憧憬。这位95后“新农人”不仅采用仿野生方式培育黄连,更创新“草本+木本”“高株+矮株”的立体种植模式,在黄连间隙套种黄柏,又轮作淫羊藿、党参等短期作物,让林地四季都能产生收益。
  在该县,像董微微这样巧做“林下文章”的农户不在少数。房石镇种植户何其阳指着两分多地的毛慈菇喜滋滋地说:“就这点‘宝贝’,能卖12万元。”他打理的120亩毛慈菇基地,已累计收入300万元,全部进入采收期后预计总收入可达6000余万元。
  乐安镇向阳村则在技术带头人黎恩俊的带领下,把天麻做成了支柱产业。村民杨小军去年种植八分地天麻收入14万元,今年果断扩种到两亩,他高兴地说:“跟着技术能人走,日子准能更红火。”
  林下经济不仅富了种植户,而且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我常年在园区务工,一年能挣2万余元,还能照顾家里。”房石镇天井村村民何菊莲说。据统计,青川县已发展中药材种植8.1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3亿元,带动2.5万户农户吃上“生态饭”,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
  林景共荣:山水颜值变经济价值
  青山叠翠间,沥青公路蜿蜒伸展;潺潺溪水旁,特色木屋错落有致。乔庄镇大沟村茶溪·峪见林下民宿依山而建,游客或漫步林间听鸟叫,或围坐庭院话家常,尽享生态之美。“这地方山好水好空气好,住得比城里还舒服,这趟来得很值。”甘肃游客张玉秀连连称赞。
  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该县因地制宜发展“林景共荣”新业态,将山水风光、森林康养、田园乡愁等元素融入乡村旅游。
  截至目前,青川县已发展林下民宿80余家、床位2100张,重点打造的茶溪·峪见、林影星空、尘外水尚茶寨等特色山宿、水宿,让村庄变成了景区,山林化作了风景线。
  “我是土生土长的青川人,回来开民宿,就是想用好家乡的好山好水,让游客在这儿找到‘回家’的感觉。”茶溪·峪见民宿董事长张柳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与期许。
  林业改革:破茧成蝶释放生态红利
  “以前这里是光秃秃的灌木坡,现在变成了‘聚宝盆’。”站在海拔1800米的箐桥林场种植区,青川县箐桥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军望着眼前700亩黄连基地感慨不已。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这片曾经的荒山正加速变身为中药材产业园。
  改革是激活林业资源的关键,该县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林场+”改革,通过清理灌木林、改良土壤、修建产业路等举措,让荆棘荒山蜕变为富民产业园。箐桥林场半山间的500亩淫羊藿种植基地,5个林场抱团经营、按股分红,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的良性模式,让改革红利持续惠及更多群众。
  “我在林场干活,一天能挣150元到200元,闲时养100余箱蜜蜂,养蜂收入8万余元。”林场职工柏志强的笑容里,写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以‘含绿量’的提升,换取‘含金量’的增长。”青川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成建表示,当前,青川县正锚定2030年林粮面积100万亩、年综合产值100亿元“双百”目标,展开系统性布局。该县将继续聚焦品牌建设,强化科技赋能,深挖林地潜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通过精准营销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多条特色产业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发布日期: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