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我的老师
文章字数:1,813
秋枫(四川)
我的老师,用自己的心血,让智慧的雨水,打湿了我童年的夏天。
从小学到大学,教育过我的老师真不少,绝大多数是在学校读书期间相识,离开校园后,就没有多少交往了。但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师张地福却是个例外,离开弥勒小学40多年,与张老师一直有联系,还时不时聚在一起,可算是亦师亦友了,而那份深藏于心的感激之情,却如同陈年佳酿,历久弥香。
40多年前,在弥勒小学的教室里,我们还是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而张老师,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既是传道授业的班主任,更是教授语文、政治和历史的“全能先生”。那时候,张老师虽然年轻,但学识丰富。他上课时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尤其讲到生动处,那眉飞色舞的样子,配合带有磁性的嗓音,着实引人入胜。
这位在课堂上神采奕奕的老师,与我是一个生产队的,同处于山穷水瘦的乡村,世代历经的都差不多,内心深处都赓续着一种勤劳与拼搏的精神。张老师家有七个兄妹,他小小年纪就参军去了部队,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当兵回来后,开始在弥勒小学当民办教师。那时候,张老师不到30岁,人长得帅气,一米七几的个子,身板笔挺,走路带风;棱角分明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阳光,看人时和颜悦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他打扮也十分得体,藏蓝色的卡其中山装,齐整而光生,一双三节头皮鞋油黑发亮,整个人显得神清气爽。他的言谈举止,既透显出军人的风度,又富有儒雅气质。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片丹心铸师魂。张老师完全是在部队自学成才的。他对语言与文字有天然的禀赋,上课时总是声情并茂,口若悬河,听他的课如听一场生动的评书。我尤其喜欢张老师讲解古文,记得他讲《岳阳楼记》时,首先分析了作者表面写洞庭湖的风雨阴晴,实际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然后故意停顿一会儿,扫视全班同学,接着问,范仲淹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想表达什么意思?就是表明作者不因环境优越或个人得志而欣喜,也不因处境艰难或自身失意而悲伤,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超越个人得失的精神境界。讲到文章的结尾,他提高音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精神境界。最后,他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那就是通过描写岳阳楼气象万千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先忧后乐”的崇高抱负,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其实,张老师讲古诗词更为精彩。他讲解每一首诗歌,都会先介绍诗词创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像讲故事那样娓娓道来,让你在未读之前,内心已充满诗意。记得他讲解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他以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遭夜雨淋湿的亲身经历,展现出诗人深切关怀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与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诗歌最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既彰显出其超越个人苦难、心系天下寒士的崇高境界,也体现出诗人将改善民生的愿景寄托于仁心善政。
回想当年那些求学时光,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忘不了,弥勒小学的宁静安详,那些镂空雕花的窗户,那些飞檐翘角上的花鸟,那院子里枝繁叶茂的黄葛树,像一把擎天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撒荫护凉;我忘不了,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为了让我们中考取得好成绩,张老师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打着灯油火把给我们补课,甚至牺牲周末时间上课,耽误了种榨菜的季节;我忘不了,当我接到高中录取通知书时,是张老师专门到我家来劝我再复习一年,冲刺更好的学校;我忘不了,是老师带领我们到涪陵师范参加考试,一路反复叮咛应试战术和备考心态。
师恩如山见巍峨,大爱似海泛碧波。在岁月的沉淀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时的校园,张老师,你就像金色的阳光,辉映古朴的校园;仿佛三月的春雨,浇灌学子的心田;你携和煦的春风,为奋斗的学子扬帆远航。你的课堂,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你教育我们知书达礼,爱众亲仁,从每一篇课文中悟人生哲理,在历史长河里树家国情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在不同的领域,适性自得,其乐无穷。无论我们走得多远,你的谆谆教诲,始终是我们心底闪烁的明灯。
莫言秋色老,枫火正燎原。张老师常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崎岖和坦途都是风景。”这句话是他一生的格言,充分反映了他在过去的岁月里,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能保持一颗平和而坚韧的心。时间真快呀,不知不觉,张老师已年近七旬。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春秋更迭,岁月如梭。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个个老师的身影在眼前晃过,而记忆深处常常浮起的,还是张老师那一张和颜悦色的笑脸……
我的老师,用自己的心血,让智慧的雨水,打湿了我童年的夏天。
从小学到大学,教育过我的老师真不少,绝大多数是在学校读书期间相识,离开校园后,就没有多少交往了。但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师张地福却是个例外,离开弥勒小学40多年,与张老师一直有联系,还时不时聚在一起,可算是亦师亦友了,而那份深藏于心的感激之情,却如同陈年佳酿,历久弥香。
40多年前,在弥勒小学的教室里,我们还是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而张老师,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既是传道授业的班主任,更是教授语文、政治和历史的“全能先生”。那时候,张老师虽然年轻,但学识丰富。他上课时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尤其讲到生动处,那眉飞色舞的样子,配合带有磁性的嗓音,着实引人入胜。
这位在课堂上神采奕奕的老师,与我是一个生产队的,同处于山穷水瘦的乡村,世代历经的都差不多,内心深处都赓续着一种勤劳与拼搏的精神。张老师家有七个兄妹,他小小年纪就参军去了部队,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当兵回来后,开始在弥勒小学当民办教师。那时候,张老师不到30岁,人长得帅气,一米七几的个子,身板笔挺,走路带风;棱角分明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阳光,看人时和颜悦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他打扮也十分得体,藏蓝色的卡其中山装,齐整而光生,一双三节头皮鞋油黑发亮,整个人显得神清气爽。他的言谈举止,既透显出军人的风度,又富有儒雅气质。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片丹心铸师魂。张老师完全是在部队自学成才的。他对语言与文字有天然的禀赋,上课时总是声情并茂,口若悬河,听他的课如听一场生动的评书。我尤其喜欢张老师讲解古文,记得他讲《岳阳楼记》时,首先分析了作者表面写洞庭湖的风雨阴晴,实际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然后故意停顿一会儿,扫视全班同学,接着问,范仲淹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想表达什么意思?就是表明作者不因环境优越或个人得志而欣喜,也不因处境艰难或自身失意而悲伤,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超越个人得失的精神境界。讲到文章的结尾,他提高音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精神境界。最后,他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那就是通过描写岳阳楼气象万千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先忧后乐”的崇高抱负,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其实,张老师讲古诗词更为精彩。他讲解每一首诗歌,都会先介绍诗词创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像讲故事那样娓娓道来,让你在未读之前,内心已充满诗意。记得他讲解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他以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遭夜雨淋湿的亲身经历,展现出诗人深切关怀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与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诗歌最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既彰显出其超越个人苦难、心系天下寒士的崇高境界,也体现出诗人将改善民生的愿景寄托于仁心善政。
回想当年那些求学时光,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忘不了,弥勒小学的宁静安详,那些镂空雕花的窗户,那些飞檐翘角上的花鸟,那院子里枝繁叶茂的黄葛树,像一把擎天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撒荫护凉;我忘不了,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为了让我们中考取得好成绩,张老师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打着灯油火把给我们补课,甚至牺牲周末时间上课,耽误了种榨菜的季节;我忘不了,当我接到高中录取通知书时,是张老师专门到我家来劝我再复习一年,冲刺更好的学校;我忘不了,是老师带领我们到涪陵师范参加考试,一路反复叮咛应试战术和备考心态。
师恩如山见巍峨,大爱似海泛碧波。在岁月的沉淀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时的校园,张老师,你就像金色的阳光,辉映古朴的校园;仿佛三月的春雨,浇灌学子的心田;你携和煦的春风,为奋斗的学子扬帆远航。你的课堂,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你教育我们知书达礼,爱众亲仁,从每一篇课文中悟人生哲理,在历史长河里树家国情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在不同的领域,适性自得,其乐无穷。无论我们走得多远,你的谆谆教诲,始终是我们心底闪烁的明灯。
莫言秋色老,枫火正燎原。张老师常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崎岖和坦途都是风景。”这句话是他一生的格言,充分反映了他在过去的岁月里,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能保持一颗平和而坚韧的心。时间真快呀,不知不觉,张老师已年近七旬。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春秋更迭,岁月如梭。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个个老师的身影在眼前晃过,而记忆深处常常浮起的,还是张老师那一张和颜悦色的笑脸……
发布日期: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