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车辙里的“流通密码”
文章字数:2,327
进入9月,秋粮入仓、山果飘香,一辆辆喷绘“中国供销合作社”字样的货车,正把集市“搬”到田间地头。“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清晨的盘山公路上,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杨安乡许庄村村民王大娘望着印着“流动供销进山村”的白色货车,满脸笑容。这辆载着化肥、种子和日用品的货车,不仅解决了她的购物难题,更让她自家产的小米有了销路。这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推进“流动供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今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在偏远地区、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通过发展“流动供销”服务进村到户,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供应等综合服务。方案落地后,各地供销合作社迅速行动,以“流动供销”为抓手,构建城乡双向流通渠道,用“车轮上的集市”破解农村“买难卖难”,用“流动服务”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精准服务解民忧 打通“最后一公里”
“以前买袋盐都要走半天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农资和日用品,还能把家里的农产品卖掉。”提及“流动供销”,沁县杨安乡许庄村村民连连称赞。针对山区留守老人多、购物路途远、农产品滞销等问题,长治市供销合作社积极开展“流动供销进山村”服务活动:每周由各村联络员通过微信群、村广播收集村民需求,形成“需求清单”;供销合作社统筹农资企业、商超供应链,生成“配送清单”;志愿服务队和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专业配送车队规划最优路线,确保物资准时送达。
“群众点单、供销派单、车队送单”的模式,让长治市供销合作社服务队做到了精准配送。在备耕期间,沁县杨安乡的农民们对铁锹锄头等农具需求激增,供销合作社紧急调货,第二天就把农具送到了农民手中;在潞城区微子镇,服务队结合当地特色农业种植情况,提前准备好优质种子和有机肥,以保障农户生产需要;武乡县梅杏丰收季,供销合作社在当地市场设立专属交易区,减免摊位费,开展直播助销,实现日均销售梅杏 1.2 万斤,销售额超7万元。
“多亏了你们及时来收,不然这些李子真要烂在树上了!”在云南边境,勐腊县勐伴镇卡咪村村民岩香甩着沾着泥土的双手,看着供销服务队的队员们将 312公斤李子装上致富车,激动地往队员手里塞刚摘的新鲜果子。这次帮扶让他家增收1200余元,解了燃眉之急。今年以来,勐腊县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流动供销致富车”服务模式,把职工福利、食堂采购和消费帮扶结合,不仅成本降了10%,还能让大家吃上新鲜的本地菜,一举两得。此外,县社在全县挂牌设立了43个“流动供销致富帮扶联络站”,帮助农户代买代卖,打通助农惠民“最后一公里”。
全链条赋能 守护“丰收在手”
从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到粮食收购的高效服务,再到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流动供销”也在为农业全产业链生产保驾护航。
日前,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兴隆镇的稻田里,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切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颗粒饱满的稻谷尽数归仓。“今年幸亏供销合作社农机服务队来得及时,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村民邬宗安刚把需求报给供销网点,隔天供销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就来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收割作业。为全力保障秋收工作平稳顺利进行,恩阳区供销合作社组建了9支农机服务队,30余台收割机,通过“定点服务+流动服务”模式,优先保障种粮大户和缺乏劳动力家庭的收割需求,确保颗粒归仓。
湖南省平江县供销合作社则构建起“农资农技服务+农产品销售+物流配送”的综合服务体系。农忙时,26辆“农资农技服务直通车”穿梭田间,配送农资价格比市场低8%,农技人员随车提供测土配方、飞防作业等服务;针对农产品销售,县社打造“乡镇天地为农服务站”,为村民提供土特产寄卖、网络销售服务,3年来带动8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近千元。南江镇百合村村民崔深根回忆,曾有4户村民急需化肥,供销社用小汽车专程送达,“服务好、价格公道,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此外,平江县还建成集采集配中心和自动化快件集散中心,整合5家快递公司,投放5000个智能快递柜,让村民实现“一站式”收发快递,补齐乡村物流短板。
创模式拓路径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流动供销”的活力,更体现在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上。
在湖南省,“流动供销”已被纳入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头号工程”。湖南省供销合作社深入实施“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流动供销”暨“乡村车间与城乡产业运营平台建设”现场推进会提出:聚焦“三区”,即山高路远的偏远山区、省省(市与市、县与县、乡与乡)接壤的边际界区、路不成环的交通盲区,做好产、供、销、环、服、治六篇文章;同时,探索“社有企业+乡村车间+千县千社+流动供销”的联合体模式,分类施策推动各级社有企业与乡村车间、基层社从“单点合作”向“全域融合”升级,通过健全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近期,浙江省泰顺县供销合作社开展了“供销优选连乡路供富大篷车暖民心”活动,积极搭建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对接桥梁。“以前我们最愁的就是销路,再好的粉干也怕‘巷子深’。这次供销合作社把大篷车开到了家门口,还带来这么大的订单,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日前,泰顺县社的“供富大篷车”驶入德记粉干作坊,将500斤手工粉干直接送到当地知名大酒店,看着一袋袋粉干被装上车,德记粉干作坊负责人难掩激动。县社依托“供富大篷车”这一灵活载体,凭借点对点的调度与配送,降低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与损耗;同时也打破了以往临时性助销帮扶的模式,构建起稳定的产销合作机制,形成了“有产就有销,增产即增收”的良性循环。
从三湘四水到太行山巅,从云南边境到浙闽边界,供销合作社系统以“流动供销”为纽带,从田间地头的农技指导到线上线下的产销对接,将服务延伸至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持续破解乡村“买难卖难”,为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供销支撑。
据中华合作时报
今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在偏远地区、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通过发展“流动供销”服务进村到户,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供应等综合服务。方案落地后,各地供销合作社迅速行动,以“流动供销”为抓手,构建城乡双向流通渠道,用“车轮上的集市”破解农村“买难卖难”,用“流动服务”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精准服务解民忧 打通“最后一公里”
“以前买袋盐都要走半天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农资和日用品,还能把家里的农产品卖掉。”提及“流动供销”,沁县杨安乡许庄村村民连连称赞。针对山区留守老人多、购物路途远、农产品滞销等问题,长治市供销合作社积极开展“流动供销进山村”服务活动:每周由各村联络员通过微信群、村广播收集村民需求,形成“需求清单”;供销合作社统筹农资企业、商超供应链,生成“配送清单”;志愿服务队和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专业配送车队规划最优路线,确保物资准时送达。
“群众点单、供销派单、车队送单”的模式,让长治市供销合作社服务队做到了精准配送。在备耕期间,沁县杨安乡的农民们对铁锹锄头等农具需求激增,供销合作社紧急调货,第二天就把农具送到了农民手中;在潞城区微子镇,服务队结合当地特色农业种植情况,提前准备好优质种子和有机肥,以保障农户生产需要;武乡县梅杏丰收季,供销合作社在当地市场设立专属交易区,减免摊位费,开展直播助销,实现日均销售梅杏 1.2 万斤,销售额超7万元。
“多亏了你们及时来收,不然这些李子真要烂在树上了!”在云南边境,勐腊县勐伴镇卡咪村村民岩香甩着沾着泥土的双手,看着供销服务队的队员们将 312公斤李子装上致富车,激动地往队员手里塞刚摘的新鲜果子。这次帮扶让他家增收1200余元,解了燃眉之急。今年以来,勐腊县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流动供销致富车”服务模式,把职工福利、食堂采购和消费帮扶结合,不仅成本降了10%,还能让大家吃上新鲜的本地菜,一举两得。此外,县社在全县挂牌设立了43个“流动供销致富帮扶联络站”,帮助农户代买代卖,打通助农惠民“最后一公里”。
全链条赋能 守护“丰收在手”
从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到粮食收购的高效服务,再到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流动供销”也在为农业全产业链生产保驾护航。
日前,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兴隆镇的稻田里,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切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颗粒饱满的稻谷尽数归仓。“今年幸亏供销合作社农机服务队来得及时,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村民邬宗安刚把需求报给供销网点,隔天供销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就来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收割作业。为全力保障秋收工作平稳顺利进行,恩阳区供销合作社组建了9支农机服务队,30余台收割机,通过“定点服务+流动服务”模式,优先保障种粮大户和缺乏劳动力家庭的收割需求,确保颗粒归仓。
湖南省平江县供销合作社则构建起“农资农技服务+农产品销售+物流配送”的综合服务体系。农忙时,26辆“农资农技服务直通车”穿梭田间,配送农资价格比市场低8%,农技人员随车提供测土配方、飞防作业等服务;针对农产品销售,县社打造“乡镇天地为农服务站”,为村民提供土特产寄卖、网络销售服务,3年来带动8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近千元。南江镇百合村村民崔深根回忆,曾有4户村民急需化肥,供销社用小汽车专程送达,“服务好、价格公道,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此外,平江县还建成集采集配中心和自动化快件集散中心,整合5家快递公司,投放5000个智能快递柜,让村民实现“一站式”收发快递,补齐乡村物流短板。
创模式拓路径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流动供销”的活力,更体现在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上。
在湖南省,“流动供销”已被纳入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头号工程”。湖南省供销合作社深入实施“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流动供销”暨“乡村车间与城乡产业运营平台建设”现场推进会提出:聚焦“三区”,即山高路远的偏远山区、省省(市与市、县与县、乡与乡)接壤的边际界区、路不成环的交通盲区,做好产、供、销、环、服、治六篇文章;同时,探索“社有企业+乡村车间+千县千社+流动供销”的联合体模式,分类施策推动各级社有企业与乡村车间、基层社从“单点合作”向“全域融合”升级,通过健全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近期,浙江省泰顺县供销合作社开展了“供销优选连乡路供富大篷车暖民心”活动,积极搭建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对接桥梁。“以前我们最愁的就是销路,再好的粉干也怕‘巷子深’。这次供销合作社把大篷车开到了家门口,还带来这么大的订单,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日前,泰顺县社的“供富大篷车”驶入德记粉干作坊,将500斤手工粉干直接送到当地知名大酒店,看着一袋袋粉干被装上车,德记粉干作坊负责人难掩激动。县社依托“供富大篷车”这一灵活载体,凭借点对点的调度与配送,降低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与损耗;同时也打破了以往临时性助销帮扶的模式,构建起稳定的产销合作机制,形成了“有产就有销,增产即增收”的良性循环。
从三湘四水到太行山巅,从云南边境到浙闽边界,供销合作社系统以“流动供销”为纽带,从田间地头的农技指导到线上线下的产销对接,将服务延伸至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持续破解乡村“买难卖难”,为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供销支撑。
据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日期: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