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于可为处勇为 于难为处敢为
文章字数:1,049
  李侦翼(河北)
  “担当”二字,重逾千钧。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代代相传的担当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真担当”不仅是个体品格的彰显,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既要于“可为”处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更要于“难为”处挺身而出、破局攻坚。
  于“可为”处勇为,是把握机遇的清醒自觉,更是不负时代的主动作为。所谓“可为”,是那些有基础、有条件、有希望的领域,是时代给予的“顺风船”,却也最考验是否有“勇立潮头”的胆识。在军队建设中,信息化转型是明确的发展方向,是“可为”之事,科研团队紧盯战场需求,以“勇为”的姿态,把“可为”的蓝图变成了“有为”的实绩。在地方发展中,乡村振兴是既定目标,无数驻村干部扎根基层,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云南某村驻村干部带领村民种茶、制茶,打造“云端茶旅”品牌,让曾经的贫困村年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这些实践印证:“可为”不是“躺平”的借口,而是“勇为”的起点。唯有主动抢抓机遇,把“能做的事”做到极致,才能让个人价值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于“难为”处敢为,是直面挑战的勇气担当,更是突破困局的硬核力量。“难为”之处,往往是矛盾集中、风险叠加、阻力重重的“硬骨头”和“拦路虎”,却恰恰也是检验“真担当”的试金石。回望长征路,红军用双脚丈量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担当。如今,这样的“敢为”依然在续写: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祁发宝、陈红军等官兵面对敌军,用身体筑起界碑,“宁洒热血,不失寸土”。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百色,在山洪中不幸遇难时,笔记本里还记着村里的产业规划。这些“难为”之处的“敢为”,正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正如古人所言:“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唯有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才能在困境中开新局,在挑战中铸辉煌。
  “可为”处的勇为与“难为”处的敢为,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真担当”的一体两面。“勇为”积累的经验,是“敢为”的底气;“敢为”锤炼的意志,是“勇为”的支撑。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在生活中守望相助,是“可为”处的担当;在社会需要时挺身而出、在国家召唤时义无反顾,是“难为”处的担当。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唯有以“真担当”为帆,才能乘风破浪。于“可为”处不犹豫、不观望,以勇为书写实干篇章;于“难为”处不退缩、不畏惧,以敢为彰显精神风骨。如此,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真担当!
发布日期: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