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大山孩子的“引路人”
文章字数:1,506
□周韵 尹翔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2023年,对于四川绵竹侨爱道行中学的体育老师邬明春而言,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起点。他怀揣着支教情怀,走进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民族中学,为这个群山环抱的校园注入了一股崭新活力。两年多的时光里,他以奔跑与梦想为笔,帮助彝乡学子书写了一份独特的青春“答卷”。
“格”与课堂 点燃民族体育的星火
10月17日,晨光洒满甘洛县民族中学。伴随着清脆的号角声,在邬明春与体育老师们的组织下,全校2600余名学生迅速就位,有序地融入阳光大课间的训练中。同学们时而整齐列队跑步,时而分组进行趣味运动,每一个身影都跃动着青春的朝气。
“我们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旨在通过科学组织和有效锻炼,让每个孩子都能强健体魄,绽放阳光心态。”邬明春说。
让学生爱上体育、享受运动,是邬明春始终坚守的教育初心。在体育教学中,他的课程设计不仅夯实基础体能,更创新性地将彝族传统摔跤“格”融入日常教学,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让体育课成为学子们挥洒汗水、绽放激情的舞台。
“现在我们练习过胸摔,注意抱举过胸,身体后仰。红队,进攻!”在甘洛县民族中学的操场上,邬明春正紧盯着红绿两组的对抗训练,不时高声提醒,精准指导学生每个动作细节。
谈起将“格”融入日常课堂的初衷,邬明春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在一次火把节上,我第一次见识到这项充满力量与智慧的传统运动。”据他介绍,“格”不仅展现了身体的对抗技巧,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锻造着学生们强健的体魄与坚韧的品格。
邬明春的探索并未局限于课堂实践,他将彝族摔跤“格”的教学经验系统提炼,撰写的文章《谈民族地区体育课堂品格教育的融入》,荣获甘洛县2024年教育征文三等奖;《新课标下体育课堂的质量提升之我见》在《绵竹教育科研》发表。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德阳市级课题《初中阶段学校对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群体教育对策研究》荣获德阳市科研三等奖。此外,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甘洛县民族中学校田径队在县级赛事中斩获亚军。
如今,邬明春的体育课已成为学生非常期待的课程之一。“我们学到的远不止是摔跤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如何在对抗中尊重伙伴,在挑战中磨炼勇气。”学生甲那木乃说。
跋山涉水 守护学生的读书梦想
在甘洛县民族中学,邬明春不仅是专业的体育教师,还在学校挂职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他既要协调跨处室事务、组织会务接待,也要负责学生入学管理,工作细致而繁杂。同时,他还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使命,悉心指导年轻体育教师成长,帮助他们夯实教学根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为确保每一个孩子在新学期都能如期返校,甘洛县民族中学坚持组织教职工深入村镇,持续开展控辍保学工作。
在一次入户走访中,邬明春与五位同事乘坐一辆客运公司的“小黄车”,冒雨前往黑马乡。车辆在盘山路上艰难攀升至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后,紧接着是一段漫长陡峭的下坡路。行程中险象环生,离合器两次发出刺鼻焦煳味,刹车片也因持续摩擦而冒烟。为确保安全,司机不得不让大家都下车,待制动系统自然冷却后才继续前行。
尽管亲身体验了彝区山路的崎岖与险峻,但每当看到通过与村镇干部的共同努力,又一批孩子重返校园,邬明春和同事们便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支教的两年多时间里,在邬明春的积极推动下,绵竹侨爱道行中学累计为甘洛县民族中学捐赠物资6万余元,优秀教师献课21节,开展专题讲座23场,为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注入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今,支教工作即将画上句号,回望这段征程,邬明春坦言收获满满。“我始终以‘尽己所能、发挥优势、以点带面、扩大效应’为准则,开展教育教学与‘传帮带’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将永远珍藏与民族中学教师结下的深厚情谊,永远铭记与孩子们共度的欢笑时刻。”
发布日期: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