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母校之歌
文章字数:1,057
  营山中学高1986级校友 覃军
  秋风又一次掠过营山中学的老槐,叶尖摩挲着“百年校庆”的横幅,也揉开了我们家三代人与她的牵绊。它从不是只藏着优秀的殿堂,既装下了哥哥、姐姐和侄女的荣光,也包容了我这严重偏科的调皮生。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酿成了独一份的深情。
  父亲是我们与母校缘分的引路人。半个世纪前,他带着农机专家的满身机油味走进营中课堂,没有现成教材,就把农机图纸铺在黑板前,把齿轮转数、犁铧原理掺着乡音讲;课间蹲在操场边拆零件,指尖的油污蹭在学生笔记本上,却点亮了乡村少年的希望。父亲总说,营中的好,在于不挑人——不管是想学技术的孩子,还是后来像我这样“不省心”的调皮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宿。结业宴上他醉了,嘴里念叨的“营中能容人”,成了我们家记了一辈子的话。
  后来我和哥哥、姐姐相继踏进校园,“优等生”的标签早早贴在了他们身上。哥哥数理化拔尖,每次考试都稳居前列,老师总把他的试卷当范本,让全班传阅;姐姐文科出众,作文常被贴在墙报上,连邻班老师都来借她的笔记本。他们在老槐树下背知识点,在晚自习的灯火里钻研难题,是校园里人人称赞的模样。而我,一边羡慕着他们的荣光,一边忙着“闯祸”:上课偷偷传纸条,课后揪着同学打闹,偏科更严重,数学常不及格,语文却能偶尔拿高分。班主任从不说重话,只拿着我的试卷笑:“偏科怕啥,把长板练更长,短板慢慢补,营中给你时间。”
  又过了好些年,侄女背着书包走进营中,完美接过了我哥哥姐姐的“优等生”接力棒。她入学恰逢母校八十华诞,校庆那天,还捧着满分的入学测试卷,拉着我找“爷爷的讲台”,骄傲地说“要像姑姑、爸爸那样,给爷爷长脸”。她果然没让人失望,次次考试名列前茅,还常帮同学讲题,老师总说“这孩子身上有当年她爷爷的认真劲儿,还有她爸爸、姑姑的灵气”。有次我问她,知道三爸当年在营中很调皮吗?她眨着眼睛说:“知道呀,老师说母校最厉害的,就是能让优等生发光,也能让调皮娃慢慢长。”
  如今,站在百年校庆的红旗下,再看老槐树下的身影,哥哥姐姐的奖状,侄女的满分卷,还有我当年被老师批注“再用心点”的试卷,都清晰如昨。营中从不是用成绩定义人的地方,它既给了优等生绽放的舞台,也给了我这样的调皮生包容的港湾,教会我“不慌不忙,慢慢成长”。
  这就是我们家与营中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三代人最真的感恩。于我们而言,营中不是冰冷的校园,而是照亮哥哥姐姐前行的明灯,是守护侄女成长的巨伞,更是包容我、指引我的温暖的家园——这份情,便是我们心中最动人的“母校之歌”,伴着百年光阴,永远温暖如春。
  (作者曾荣获对越防御作战二等功)
发布日期: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