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重庆市南川区供销社开出乡村振兴“富民良方”
文章字数:2,158
在山地丘陵遍布的重庆市南川区,耕地碎片化、经营低效化、务农老龄化曾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三大难题”,“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如何增收”的困惑长期困扰着乡村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供销社坚守“保粮食安全、保集体农户权益、保供销担当”理念,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为抓手,创新探索“供销社+村集体+农户”水稻种植“三方共耕”股权合作模式,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全程服务,成功激活乡村生产动能,蹚出一条山地农业提质增效、农户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夯实合作根基。由南川区供销社牵头、大观供销社具体落地,与村集体、农户签订《农作物种植合作协议》,创新“零成本扣除、按产出比例分红”机制,明确供销社、村集体、农户按6:1:3的比例分配种植收益,实现“赚多赚少按比例分,风险共担不亏农户”。同时清晰划分三方权责:供销社承担生产运营、技术支撑、市场对接核心职责;村集体负责土地归集、矛盾协调、分红协助;农户以土地入股并参与田间监督,构建“权责对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固合作体系。
闲置土地统筹盘活,实现规模经营。选取村支部凝聚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村组试点,村集体重点归集四类低效耕地——外出务工闲置耕地、业主弃管耕地、长期撂荒地、零散低产梯田,引导农户以“零地租”土地入股,建立“一户一档”电子数据库,精准记录每块农田的面积、坐标、土壤条件等信息。通过“网格化管理”划设5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管理员,实现土地管护全覆盖、无死角。首批试点在木凉镇云都寺村落地,成功归集5个农业社132户农户的350亩土地,为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
三方协同精准发力,保障丰产增收。围绕水稻种植全流程,三方形成协同合力:供销社组建专业农事服务队,提供“育、耕、种、防、收、售”全链条“十项服务”,推动农资采购、农机作业、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全环节标准化;村集体根据农事节点灵活调配劳动力、化解生产矛盾、协助收益分配;农户以“农业合伙人”身份参与生产监督,同时可通过田间务工获得日均80—120元的劳务报酬。今年,云都寺村试点种植的“丰优香占”水稻喜获丰收,总产量达35万斤,总收益49万元,按协议分红后,供销社、村集体、农户分别获得29.91万元、4.76万元、14.33万元,供销社叠加财政补助后总收益6.32万元,充分验证了模式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保险兜底化解风险,筑牢收益保障。与中国人保财险深度合作,为试点区域统一投保“水稻种植保险”,明确三方风险承担及保险赔付比例为6:0:4,即农户零风险承担却能享受40%赔付,从机制上为农户收益“托底护航”。今年,云都寺村55亩试点田因病虫害导致减产,供销社第一时间对接保险公司启动理赔流程,最终获赔1.5万元,其中农户获赔0.6万元,有效降低了经营损失,增强了农户参与信心。
特色亮点
双重收益激活内生动力,农户从“旁观者”变“参与者”。打破传统地租模式“农户仅获固定租金、与后续收益脱节”的局限,构建“土地分红+劳务增收”双重收益机制。农户以土地入股可享受30%的产出分红,参与田间务工还能获得额外收入,真正从“土地旁观者”转变为“经营参与者”。今年丰收后,云都寺村试点农户除现金分红外,部分农户累计务工收入达1.75万元,户均综合收益1218元;同时,协同劳作减少了邻里纠纷,增强了村民自治能力,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内生动力。
标准化服务实现节本增效,农业生产提质升级。依托供销社统筹优势,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良种、良法、良技、良机”全覆盖,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种植效益。经测算,试点区域复合肥采购价较市场价低 10%、农药低20%、农机作业费低15%;水稻平均亩产达1000斤,较传统分散种植增产5%,最低亩产970斤、最高达1195斤。同时,供销社与粮食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彻底解决了农户“卖粮难”问题,实现“种得好、卖得稳、收益高”。
靶向破解种地难题,山地农业焕发新机。针对“青壮年外出、无人种地”“地块零散、效益低下”“技术匮乏、缺机少人”等痛点,供销社组建专业农事服务队填补耕作缺口,村集体归集碎片化耕地实现规模经营,全流程托管服务破解技术难题,成功将“零散低产田”变为“连片丰收田”,有效回答了山地农业“谁来种、怎么种”的时代课题。
经验启示
强化党支部引领,筑牢推广组织基础。优先选择“村支部凝聚力强、党员带头作用突出”的村组推广,充分发挥村干部、小组长、党员在政策宣传、群众动员、资源协调、矛盾化解中的核心作用,确保模式落地过程中“政策讲透、意愿摸准、纠纷速解”,为合作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完善产业链配套,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聚焦“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加快育秧工厂、水稻烘干厂、标准化仓储设施建设,降低种苗培育、粮食晾晒、存储等环节成本。重点开发“南川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精深加工、包装升级、品牌运营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模式持续运营。“三方共耕”模式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核心价值,但水稻种植收益偏低,对社会经营主体吸引力不足。建议将各类涉农补贴向该模式倾斜,通过专项运营补助、农机购置补贴、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降低运营成本、保障各方收益,推动模式持续推广,从根本上破解山地农业发展难题。
从破解山地农业困局,到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南川区供销社的“三方共耕”模式用创新实践交出了“土地增效、集体增收、农户致富”的优异答卷。
渝文
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供销社坚守“保粮食安全、保集体农户权益、保供销担当”理念,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为抓手,创新探索“供销社+村集体+农户”水稻种植“三方共耕”股权合作模式,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全程服务,成功激活乡村生产动能,蹚出一条山地农业提质增效、农户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夯实合作根基。由南川区供销社牵头、大观供销社具体落地,与村集体、农户签订《农作物种植合作协议》,创新“零成本扣除、按产出比例分红”机制,明确供销社、村集体、农户按6:1:3的比例分配种植收益,实现“赚多赚少按比例分,风险共担不亏农户”。同时清晰划分三方权责:供销社承担生产运营、技术支撑、市场对接核心职责;村集体负责土地归集、矛盾协调、分红协助;农户以土地入股并参与田间监督,构建“权责对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固合作体系。
闲置土地统筹盘活,实现规模经营。选取村支部凝聚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村组试点,村集体重点归集四类低效耕地——外出务工闲置耕地、业主弃管耕地、长期撂荒地、零散低产梯田,引导农户以“零地租”土地入股,建立“一户一档”电子数据库,精准记录每块农田的面积、坐标、土壤条件等信息。通过“网格化管理”划设5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管理员,实现土地管护全覆盖、无死角。首批试点在木凉镇云都寺村落地,成功归集5个农业社132户农户的350亩土地,为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
三方协同精准发力,保障丰产增收。围绕水稻种植全流程,三方形成协同合力:供销社组建专业农事服务队,提供“育、耕、种、防、收、售”全链条“十项服务”,推动农资采购、农机作业、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全环节标准化;村集体根据农事节点灵活调配劳动力、化解生产矛盾、协助收益分配;农户以“农业合伙人”身份参与生产监督,同时可通过田间务工获得日均80—120元的劳务报酬。今年,云都寺村试点种植的“丰优香占”水稻喜获丰收,总产量达35万斤,总收益49万元,按协议分红后,供销社、村集体、农户分别获得29.91万元、4.76万元、14.33万元,供销社叠加财政补助后总收益6.32万元,充分验证了模式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保险兜底化解风险,筑牢收益保障。与中国人保财险深度合作,为试点区域统一投保“水稻种植保险”,明确三方风险承担及保险赔付比例为6:0:4,即农户零风险承担却能享受40%赔付,从机制上为农户收益“托底护航”。今年,云都寺村55亩试点田因病虫害导致减产,供销社第一时间对接保险公司启动理赔流程,最终获赔1.5万元,其中农户获赔0.6万元,有效降低了经营损失,增强了农户参与信心。
特色亮点
双重收益激活内生动力,农户从“旁观者”变“参与者”。打破传统地租模式“农户仅获固定租金、与后续收益脱节”的局限,构建“土地分红+劳务增收”双重收益机制。农户以土地入股可享受30%的产出分红,参与田间务工还能获得额外收入,真正从“土地旁观者”转变为“经营参与者”。今年丰收后,云都寺村试点农户除现金分红外,部分农户累计务工收入达1.75万元,户均综合收益1218元;同时,协同劳作减少了邻里纠纷,增强了村民自治能力,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内生动力。
标准化服务实现节本增效,农业生产提质升级。依托供销社统筹优势,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良种、良法、良技、良机”全覆盖,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种植效益。经测算,试点区域复合肥采购价较市场价低 10%、农药低20%、农机作业费低15%;水稻平均亩产达1000斤,较传统分散种植增产5%,最低亩产970斤、最高达1195斤。同时,供销社与粮食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彻底解决了农户“卖粮难”问题,实现“种得好、卖得稳、收益高”。
靶向破解种地难题,山地农业焕发新机。针对“青壮年外出、无人种地”“地块零散、效益低下”“技术匮乏、缺机少人”等痛点,供销社组建专业农事服务队填补耕作缺口,村集体归集碎片化耕地实现规模经营,全流程托管服务破解技术难题,成功将“零散低产田”变为“连片丰收田”,有效回答了山地农业“谁来种、怎么种”的时代课题。
经验启示
强化党支部引领,筑牢推广组织基础。优先选择“村支部凝聚力强、党员带头作用突出”的村组推广,充分发挥村干部、小组长、党员在政策宣传、群众动员、资源协调、矛盾化解中的核心作用,确保模式落地过程中“政策讲透、意愿摸准、纠纷速解”,为合作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完善产业链配套,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聚焦“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加快育秧工厂、水稻烘干厂、标准化仓储设施建设,降低种苗培育、粮食晾晒、存储等环节成本。重点开发“南川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精深加工、包装升级、品牌运营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模式持续运营。“三方共耕”模式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核心价值,但水稻种植收益偏低,对社会经营主体吸引力不足。建议将各类涉农补贴向该模式倾斜,通过专项运营补助、农机购置补贴、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降低运营成本、保障各方收益,推动模式持续推广,从根本上破解山地农业发展难题。
从破解山地农业困局,到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南川区供销社的“三方共耕”模式用创新实践交出了“土地增效、集体增收、农户致富”的优异答卷。
渝文
发布日期: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