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诗人笔下的诗意成都
文章字数:2,181
冯源(四川绵阳)
在名家云集的当代文坛,杨献平以散文著称,诗歌可谓其文学创作的延展与深化。无论是他多年前出版的《命中》,还是新近推出的《万物照心》,皆是此种延展与深化的有力体现。单从《万物照心》这一诗集名来看,便给人以饶有兴趣的阅读期待——它将万物视作生命主体,而将人心置于客体位置。这种主客体关系的有意识颠倒,不仅显示出作者对“物”的尊重,更展现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从修辞角度看,作者将万物喻为阳光,既是一个充满新意的比喻,也隐含了深沉的创作意图:在万物与人心的关系中,首先凸显万物作为主体的价值,人心仅是其所照拂的客体。这种将万物视为富有生命意蕴象征的视角,充分表达了作者明确的思想观念、美学意识及其背后的哲理思考。
细致深入地解读这部诗集,可以发现其传递出一个重要议题:诗歌如何对一座城市进行艺术表达。众所周知,诗歌艺术的核心在于意象经营,它要求诗人将审美意义与思想内涵灌注于具体意象之中,并运用艺术手法予以呈现。从这个维度看,这部诗集正是运用意象描写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独特感知与深层领悟。从直接书写来看,相关诗作尽管只有十余首,却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成都的感受与理解;从间接书写来看,其作品数量几乎占了整部诗集的一半以上,含蓄地传递出作者对成都的体验与认知。
作者出生于南太行山的一个普通山村,在历经近二十载大西北军旅生涯洗礼后,以军旅作家之盛名进入省作协机关工作。对地处南方的省会城市成都,他自然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认知过程。随着岁月流转,其认知逐渐深入,于是挥笔写就《成都记》《在成都》《在成都北湖公园》《酷热之成都》《成都的雪落地即化》《独在红星路二段有感》《拜谒草堂并致杜甫》《昭觉寺》《众人中独饮茶》《端坐于茶水中》等诗篇。这些作品或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或从平凡生活与大众文化的层面,或从天气之视角,或从情感与心灵的角度,较为详尽地记录了作者在成都的所见所闻,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性了解、认知与把握,展现出一个异乡人进行城市诗意书写的艺术魅力。
从历史意识出发,借古代诗人的华章或地方史志的记载,再现历史进程中成都的若干侧面,深刻揭示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内蕴,无疑是这部诗集的一个显著特点。《拜谒草堂并致杜甫》与《成都记》两首诗,便是诗人基于历史意识,对成都所承载的历史影像进行的艺术表达。无论在古人的画像还是今人的雕像中,被誉为中国“诗圣”的杜甫,其外貌主要特征是瘦削:长须密髯,皱纹深布,尤其是尖锐的下巴与突出的颧骨,给中外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如此,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始终秉持坚硬的骨骼与忠贞的精神,以艺术之笔深刻道出了众生疾苦与悲吟。对于他曾滞留数载的成都,杜甫信笔挥就《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成都府》等思想深沉、风格素朴的隽永诗章,既流露出对这座城市自然、社会与人文之美的喜爱与眷恋,也成为后来者杨献平步武前贤的缘由。
以人的现实存在为观照对象,通过对街景、热闹场面与城市细节的描摹,透视当代成都人精致的生活方式与丰富多元的人生,进而揭示新时代赋予这座城市的显著变化,是诗集的另一特点。在《独在红星路二段有感》中,作者观察街景实为表象,其真正目的在于观看各色人等的“表演”,因为从不同的行为举止中,能够折射出个体的现实生存境况,亦可尽显一座城市的安稳与和谐。相对而言,《府南河边》则通过对一个热闹场景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独特认知。诗中描绘了众人汇聚的日常热闹场景。面对此景,作者虽自觉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心生异样,但终究认为,这热闹代表着人们生活的红火,标志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于是他在诗末写道:“府南河其实太小,已然无法完全容纳这样的热闹。”在他看来,热闹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既有涤荡陈腐的力量,亦具开创崭新的动力。
此外,《酷热之成都》以极尽渲染的笔触,细腻描绘了2022年夏天那场酷暑给成都乃至世界带来的灼烧之感;《成都的雪落地即化》则以徐缓细致的笔法,生动刻画了一场纷扬大雪将省城装扮为银装素裹的天府之都。这种寒热两极、对比鲜明的艺术表达,既强力呈现出成都迥然相异的两种景致,也给人带来不同的切身感受与生活情趣。当然,诗集中还有更多作品,或通过描绘纯净和谐的自然风光以表达对成都的欣赏与赞美,如《在成都北湖公园》;或将人置于城市茶楼,于静默品茗间思索如何摆脱内心深处的孤独,如《众人中独饮茶》;抑或是将内心直呈于敬畏面前进行拷问,以努力寻求清明灵智的人生,如《昭觉寺》。不难看出,作者笔下的成都,不仅是一座富于整体意义的城市,更是一座具有大情怀、大气魄的现代都市。
在本书《后记》中,作者指出:诗歌的精密,首先取决于诗人对人类诸多经验的融合能力。这种能力,既在于对他者、他物的深入观察与深切体恤,又在于对人类整体命运与文明内蕴的综合把握,然后才是对诗歌艺术之塔的建造;诗歌的宏伟,是指诗人不仅需具备与大地尘埃、万般生灵、人间烟火深层链接的思想,还应富有超脱其外的非凡品格与气度,从而得以站在人类情感与思想的顶端,展现出卓越的艺术建构能力。唯有在充分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基础上,诗人才能建造出既精密又宏伟的诗歌之塔。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这部诗集的创作正是基于此种诗学理念,它也从一个向度凸显了成都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教授)
在名家云集的当代文坛,杨献平以散文著称,诗歌可谓其文学创作的延展与深化。无论是他多年前出版的《命中》,还是新近推出的《万物照心》,皆是此种延展与深化的有力体现。单从《万物照心》这一诗集名来看,便给人以饶有兴趣的阅读期待——它将万物视作生命主体,而将人心置于客体位置。这种主客体关系的有意识颠倒,不仅显示出作者对“物”的尊重,更展现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从修辞角度看,作者将万物喻为阳光,既是一个充满新意的比喻,也隐含了深沉的创作意图:在万物与人心的关系中,首先凸显万物作为主体的价值,人心仅是其所照拂的客体。这种将万物视为富有生命意蕴象征的视角,充分表达了作者明确的思想观念、美学意识及其背后的哲理思考。
细致深入地解读这部诗集,可以发现其传递出一个重要议题:诗歌如何对一座城市进行艺术表达。众所周知,诗歌艺术的核心在于意象经营,它要求诗人将审美意义与思想内涵灌注于具体意象之中,并运用艺术手法予以呈现。从这个维度看,这部诗集正是运用意象描写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独特感知与深层领悟。从直接书写来看,相关诗作尽管只有十余首,却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成都的感受与理解;从间接书写来看,其作品数量几乎占了整部诗集的一半以上,含蓄地传递出作者对成都的体验与认知。
作者出生于南太行山的一个普通山村,在历经近二十载大西北军旅生涯洗礼后,以军旅作家之盛名进入省作协机关工作。对地处南方的省会城市成都,他自然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认知过程。随着岁月流转,其认知逐渐深入,于是挥笔写就《成都记》《在成都》《在成都北湖公园》《酷热之成都》《成都的雪落地即化》《独在红星路二段有感》《拜谒草堂并致杜甫》《昭觉寺》《众人中独饮茶》《端坐于茶水中》等诗篇。这些作品或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或从平凡生活与大众文化的层面,或从天气之视角,或从情感与心灵的角度,较为详尽地记录了作者在成都的所见所闻,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性了解、认知与把握,展现出一个异乡人进行城市诗意书写的艺术魅力。
从历史意识出发,借古代诗人的华章或地方史志的记载,再现历史进程中成都的若干侧面,深刻揭示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内蕴,无疑是这部诗集的一个显著特点。《拜谒草堂并致杜甫》与《成都记》两首诗,便是诗人基于历史意识,对成都所承载的历史影像进行的艺术表达。无论在古人的画像还是今人的雕像中,被誉为中国“诗圣”的杜甫,其外貌主要特征是瘦削:长须密髯,皱纹深布,尤其是尖锐的下巴与突出的颧骨,给中外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如此,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始终秉持坚硬的骨骼与忠贞的精神,以艺术之笔深刻道出了众生疾苦与悲吟。对于他曾滞留数载的成都,杜甫信笔挥就《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成都府》等思想深沉、风格素朴的隽永诗章,既流露出对这座城市自然、社会与人文之美的喜爱与眷恋,也成为后来者杨献平步武前贤的缘由。
以人的现实存在为观照对象,通过对街景、热闹场面与城市细节的描摹,透视当代成都人精致的生活方式与丰富多元的人生,进而揭示新时代赋予这座城市的显著变化,是诗集的另一特点。在《独在红星路二段有感》中,作者观察街景实为表象,其真正目的在于观看各色人等的“表演”,因为从不同的行为举止中,能够折射出个体的现实生存境况,亦可尽显一座城市的安稳与和谐。相对而言,《府南河边》则通过对一个热闹场景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独特认知。诗中描绘了众人汇聚的日常热闹场景。面对此景,作者虽自觉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心生异样,但终究认为,这热闹代表着人们生活的红火,标志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于是他在诗末写道:“府南河其实太小,已然无法完全容纳这样的热闹。”在他看来,热闹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既有涤荡陈腐的力量,亦具开创崭新的动力。
此外,《酷热之成都》以极尽渲染的笔触,细腻描绘了2022年夏天那场酷暑给成都乃至世界带来的灼烧之感;《成都的雪落地即化》则以徐缓细致的笔法,生动刻画了一场纷扬大雪将省城装扮为银装素裹的天府之都。这种寒热两极、对比鲜明的艺术表达,既强力呈现出成都迥然相异的两种景致,也给人带来不同的切身感受与生活情趣。当然,诗集中还有更多作品,或通过描绘纯净和谐的自然风光以表达对成都的欣赏与赞美,如《在成都北湖公园》;或将人置于城市茶楼,于静默品茗间思索如何摆脱内心深处的孤独,如《众人中独饮茶》;抑或是将内心直呈于敬畏面前进行拷问,以努力寻求清明灵智的人生,如《昭觉寺》。不难看出,作者笔下的成都,不仅是一座富于整体意义的城市,更是一座具有大情怀、大气魄的现代都市。
在本书《后记》中,作者指出:诗歌的精密,首先取决于诗人对人类诸多经验的融合能力。这种能力,既在于对他者、他物的深入观察与深切体恤,又在于对人类整体命运与文明内蕴的综合把握,然后才是对诗歌艺术之塔的建造;诗歌的宏伟,是指诗人不仅需具备与大地尘埃、万般生灵、人间烟火深层链接的思想,还应富有超脱其外的非凡品格与气度,从而得以站在人类情感与思想的顶端,展现出卓越的艺术建构能力。唯有在充分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基础上,诗人才能建造出既精密又宏伟的诗歌之塔。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这部诗集的创作正是基于此种诗学理念,它也从一个向度凸显了成都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教授)
发布日期: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