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本版导读

全域织网智慧“拾”荒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供销社解锁循环经济“民生密码”
文章字数:1,539
  “扫码开门、投进纸箱,回收钱款手机到账,比以前跑废品站省事多了!”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学府雅苑小区,居民王阿姨对着智能回收柜完成操作,屏幕上实时显示的重量和到账信息让她赞不绝口。这个让居民点赞的“家门口的回收站”,正是遂川县供销社探索构建再生资源“全域+智能”回收利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遂川县供销社锚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传统回收业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通过搭建全域回收网络、赋能智能回收技术、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让再生资源回收从“散兵游勇”变为“规范军”,从“街头吆喝”升级为“指尖服务”,在赣鄱大地走出一条资源循环利用与民生福祉提升双赢的县域实践之路。
  “三级网络+移动车队” 全域覆盖无死角
  “以前村里的废品要么堆在墙角占地方,要么当垃圾扔掉,现在村口就有回收点,攒够了随时能卖,还能给村里的公益事业添点收入。”遂川县雩田镇夏溪村村委会负责人郭财生说。这个不起眼的村级临时回收点,是遂川县“县级分拣中心—乡镇中转站—村级便民站点”三级回收体系的末梢。
  在县城周边,占地15000平方米的国家级标准绿色分拣中心里,各类再生资源经过分类、压缩、初加工后,正被有序运往下游企业。作为全县再生资源处理的“中枢大脑”,这里年均处理可回收物3万吨,通过标准化分拣让废铜烂铁、废纸塑料实现“变废为宝”,年营业额达9000余万元。
  依托原有废品收购点整合升级的22个乡镇中转站,负责归集辖区内村级站点的回收物资;220个村级临时回收点遍布全县行政村,结合网格化管理实现就近回收;而投入500万元购置的40台移动回收车辆,则构成了“以车代库”的补位网络。移动回收车不仅解决了大件物品回收难的问题,更让偏远山区的再生资源也能及时回收。动静互补的回收网络,让遂川县实现了“全域覆盖无死角、需求响应不延迟”的目标。
  “小程序+智能柜” 指尖回收更便捷
  居民打开“深回收”小程序,选择回收品类、预约时间,随后等着骑手上门,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这款由遂川县供销社联合深圳市鑫淼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平台,整合了政策宣传、站点查询、预约回收等多项功能,构建起“居民点单—骑手响应—即时回收”的服务闭环。遂川县每天有300余名市民通过“深回收”小程序预约回收,日回收再生资源约5000公斤。
  智能回收柜的投放则让“即时回收”更接地气。在金域首府、学府雅苑等人口密集小区,200台智能回收柜已投放到位。市民扫描柜身二维码,柜门自动开启,投入废品后系统自动称重,回收款项实时转入个人账户,实现了“扫码—投物—到账”全程自助。
  针对社区回收需求,遂川县供销社还改造了12家“遂回收”驿站,建立“智驿站”暂存模式。银云社区的驿站内,智能台账系统实时记录回收信息并同步至县级分拣中心,工作人员根据数据按需转运。驿站还可直接对接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实现了集中回收,扩大了覆盖范围。
  “政企联动+联农带农” 长效机制稳运行
  通过人社部门与县供销社联动,已有5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相关企业、县级绿色分拣中心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绿色引擎”。成效背后是遂川县“政企协同、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在发挥作用。
  为合理利用回收的再生资源,遂川县供销社探索“政府牵头+企业主导”利用模式,政府搭建再生资源回收平台,县供销社与深圳市鑫淼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整合企业技术、资金优势与本地资源禀赋,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从“分散单点运营”向“集约全产业链发展”升级,破解传统回收“小散弱”难题。
  在监管层面,遂川县建立“1+N”监管机制,由供销部门牵头,市监、环保、城管等多部门协同配合,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回收全流程可追溯、可调控。环保部门常态化开展环保宣教,市监部门严厉打击违规回收行为,城管部门规范回收车辆通行和站点设置,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王蕾 周亮 张琪
发布日期:20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