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蜀风雅韵润乡土 文明新风焕新颜
四川成都绘就和美乡村壮美画卷
文章字数:2,794
  谢小芹
  深秋的成都平原,稻谷归仓,新绿渐染。穿行于郫都区战旗村,白墙青瓦与雪山相映,积分兑换柜前村民笑语盈盈;蒲江县明月村的陶艺作坊里,非遗传承人指尖翻飞,将千年邛窑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新津区岳店村的农家书屋内,老人孩童静享阅读时光……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成都市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图景。
  近年来,成都市以党建为引领,以多元参与为路径,以文化赋能为内核,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乡风文明从“点上出彩”向“全域开花”跃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截至2025年,成都全市累计培育33个全国文明村镇,数量稳居全国前列,农村无害化卫 生厕所 普及率 超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5G网络覆盖率达97%。一幅“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壮美画卷,在公园城市的田野乡间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根基
  成都市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构建“党建引领、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是推动乡风文明的“主引擎”,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形成“市—区—镇—村”四级联动体系,使党组织成为凝聚群众、引领风尚的“强磁场”。市级层面先后出台《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文明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布局,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灵魂工程”统筹部署,实现党建引领与规划先行同频共振。
  在基层实践中,郫都区战旗村创新性地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组织嵌入乡村旅游、非遗工坊等经营主体,推动党建与产业互促共进;龙泉驿区龙泉湖村深化“联户同心”党建工作法,通过人大代表直接联系选民机制,收集并解决乡风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蒲江县炉坪村依托“学习大讲堂”、农村广播等载体,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宣讲50余场,覆盖群众千余人次,让党的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着力打造“理响成都”“向阳花”等宣讲品牌,组建“大专家+土专家”队伍,用方言土语解读政策。在战旗村,由专家教授、智库学者与本土能人组成的宣讲“轻骑兵”,将理论融入“暖心茶馆”的龙门阵、院坝里的拉家常,年均开展院坝会、田埂会等宣讲活动5万余场,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乡土社会中生根发芽。
  多元参与 激发乡风文明建设内生动力
  乡风文明建设绝非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凝聚村民、社会组织、城乡资源等多元力量的“大合唱”。成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让文明新风在协同参与中生生不息。
  以创新机制激发村民主体意识。郫都区战旗村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将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可兑换生活物品,使乡风建设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村民参与率从不足30%提升至90%以上。这样的实践并非个例,成都始终将村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使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像新都区军屯镇郭家村将积分内容细化为自治、共治、法治与德治四类,村民通过参与村级事务、做好人好事等方式积累积分;崇州市崇福村设立积分兑换超市,洗洁精、牙膏等日常用品均可通过积分兑换,让文明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激励。
  社会组织通过灵活多元的方式嵌入乡村治理。新都区清流镇九龙村创新打造3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微家”,利用村民无偿提供的闲置房屋,建成功能复合的百姓之家,该项目已入选中央文明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100例》;积极推动城市资源下沉,构建城乡文明共同体。青羊区与崇州市结对成立“青—崇文明实践共同体”,通过项目共建、人才共育实现优势互补;70余所高校组建“青年城乡共创团”,深入乡村开展文化创意、技术培训等服务,2025年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村村行”活动34期,覆盖17个涉农区县,打造乡风文明品牌点位68个。
  文化传承 涵养乡风文明建设的活水之源
  成都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转化,让深植于乡土的农耕文化、民间技艺和节庆民俗焕发时代活力,成为涵养文明乡风的内在动力。
  以非遗保护为核心,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蒲江县明月村依托“明月窑陶瓷制作技艺”“草木染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吸引传承人建立工作室,通过春笋艺术节、中秋诗歌音乐会等活动,让村民与游客在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郫都区安靖街道则通过打造“绣里·蜀绣融合创新产业园”,构建从人才培养到产品研发的产业链,培育绣工8000余人,推动蜀绣从“博物馆珍藏”走向“生活潮流”。崇州道明竹艺村以省级非遗“廖家木雕”为核心,打造古建艺雕展览馆等特色点位,形成“一步一景”的文旅空间。
  注重将现代文化元素与乡土传统结合,激发乡村内生活力。例如新都区三河村以“足球+音乐”为特色IP,通过家风展、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形成情感联结的“文化密码”;通过修缮传统村落、打造红色研学基地,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这些实践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更通过创造性转化让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动能。
   制度创新 保障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推进
  成都市以村规民约、积分激励和典型示范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见效。在具体实践中,创新性推行“村规民约1+N”模式,即在全区(市)县基础性村规民约的框架下,鼓励各村(社区)结合实际衍生出家风家训、积分管理细则、非遗传承保护细则等特色附件。例如新都区在全区184个村(社区)通过召开400余场坝坝会、发放8万余份调查问卷,并派出千余名网格员入户走访,广泛征集民意,最终形成的村规民约条款如“红白事,不攀比,勤俭节约最实际”等通俗易懂、易于执行。彭州市丹景山村秉承“聚民意、接地气、树新风”的原则,先后5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内容涵盖邻里关系、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20余个方面,使村民履约率达到95%以上。蒲江县西来镇高桥社区则通过村规民约明确“除红白喜事外,不再承办其他名目的酒席”,并设立监督小组,使社区酒席数量减少了四分之三,有效为村民减负。
  在激励手段上,成都依托“文明兴蓉”平台打造文明银行积分系统,全域推广“以实践换积分,以积分换好礼”的正向激励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个区(市)县、47个镇(街道)、580个村(社区)建立起积分制度。战旗村的“文明实践积分制”是其中的典范,村民通过参与邻里互助、参与文化活动等文明行为获得积分,既可兑换生活物品,也与集体经济利益联结,让“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具象化为实实在在的激励。此外,成都注重发挥榜样引领的化俗之功,形成了“一村带全域、百花竞相开”的乡风文明建设新图景。
  成都市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党建统筹、群众主体、文化赋能、制度保障四者协同发力,是推动乡风文明从“盆景”变“风景”的关键。正如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所言:“文明不是奖状堆出来的,是靠家家户户的实事积累的。”当理论政策转化为村民行动,当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乡村必将成为既留得住乡愁、又载得动梦想的和美家园。未来,成都将继续以初心为笔、以实干为墨,持续深耕乡风文明建设,为全国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日期:20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