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成都城西六缘
文章字数:1,910
杨秀东(四川)
来蓉20多年,主要居住在成都城西金仙桥路卧牛巷。闲时了解了一下附近街巷的前世今生,才发现自己居然在不经意间结下了六大缘分。
桥缘
东晋时期《华阳国志》记载:蜀江众,多作桥。“金仙桥”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金花桥”时期。
以前,这里是农田,桃花江舒缓流过。明朝一仕女出嫁,为方便出行,新娘家捐款修建石拱桥,跨桃花江,取名金花桥。后来,金花桥改名金仙桥。
为啥要改呢?因为跟当时成都城内金河上的金花桥重名。清朝同治年间《成都县志》记载,金花桥“跨西水关,流入金水河。在满城内西郊场北”。
至于改“金仙”而不是其它名字的主要原因就是再没有“仙桥”与之重名。成都“仙桥”之名目繁多,清末民初《成都通览》中,就有八仙桥、寿仙桥、遇仙桥、金仙桥、送仙桥和接仙桥,其他文献还有升仙桥、伴仙桥、望仙桥、二仙桥、天仙桥、济仙桥、公仙桥等。
桥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不同世界、不同境界之间的纽带,可以连接生与死、现在与未来等不同的时空和维度,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仙缘
成都自汉代画像砖石上就有神仙王母娘娘图案,清朝嘉庆年间《成都县志·仙释》中记载了夏商李八百、周时李耳、汉时乐巴、明时张三丰等20多位神仙。而与“仙桥”相关的,传说多为吕洞宾和韩湘子。
金仙桥一带不仅有仙,还有王。清朝时,桥东曾有一座蚕丛墓,《成都通览》记载,这是成都城内存留的唯一古蜀先王墓葬。“蚕丛”是古蜀国第一个王,“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蜀王本纪》记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1940年挖防空洞时发现的永陵,为前蜀王建的陵墓,墓中存有的文物“二十四伎乐”最珍贵,其浮雕,每一个都表情生动。
诗缘
诗缘,是与鼎鼎有名的唐朝“诗圣”杜甫、“诗仙”李白有关。
公元761年居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在春暖花开时节写下了七首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其中第五首是这样的: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成都地铁联合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探寻地铁站名由来时称:“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传说就是写的古代成都西郊名胜桃花江片区风光。当时,杜甫从浣花溪出发散步赏花,遇到有意境的花儿就写上一首,第五首极有可能就在桃花江,刚好在如今的金仙桥一带。
再说李白。先看诗仙的《寻雍尊师隐居》: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据了解,这首诗可能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作于蜀中。而金仙桥路卧牛巷有展现街巷文化、木春菊簇拥的青铜卧牛,正是呼应了诗中的“花暖青牛卧”。
书画缘
书画缘得从“平湖路”地名讲起。《人民治理》发布有关成都古街巷的文章称:卧牛巷曾经一度被叫作平湖路。这个名称是纪念来自浙江省平湖市的著名书法家、国画家、篆刻家吴一峰。有媒体刊文称:谈起老成都,人们不由得提起西门上的画家吴一峰,提起那个有蜡梅、兰花的草堂。
吴一峰是20世纪国画界的写实巨匠,与郭沫若、张大千等交好,曾在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四川省群众艺术馆工作,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发表,国画《夔门风雨》《黔灵夕照》等被大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收藏。
1932年,吴一峰随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自沪入蜀,一待就是60年,并于1940年在卧牛巷一带建成了占地三亩六分、有蜡梅和兰花的“一峰草堂”,用于居家、创作之所。现在浙江平湖的吴一峰艺术馆,就是按照一峰草堂的原貌修建的。
无独有偶,成都市现在仍有与“平湖路”谐音的街名和巷名,写作“平福”。不过,其来历与吴一峰无关。
富足缘
卧牛巷缘何得名?原因有二:一是早先这里处于成都城墙外,有一土堆远看很像一头卧着的牛,百姓称之为“卧牛台”;二是明清时期,人们牵牛入城后,都将牛拴在这里歇脚休息、补充草料。牛是耕作的核心劳动力,勤劳踏实、与世无争。卧牛是劳动后的放松状态,寓意吃喝不愁、休闲安乐,传达出富足和幸福的气息。正因为如此,雅士喜欢用卧牛作摆件,视其为财富和好运,也象征吉祥与长寿。
有此富足缘,且行且珍惜罢!
宝地缘
宝地缘得从成都的“城”说起。公元前311年,蜀郡守张若在蜀国都城基础上,仿照秦都咸阳规制,修筑大城和少城。公元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张仪、司马错筑太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1718年,清政府专门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修建“城中城”满城,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周长2.25万米、城墙高4.3米。
满城最西边延伸至现在的同仁路一带,这一带系满城居民去世后的坟地,坟地中央有土堆卧牛台。抗战时期,城内居民疏散至此,形成街巷,名为“卧牛巷”。
传统文化中,坟地有何特征?前有古蜀王蚕丛墓葬、前蜀王建陵墓,后有墓群,金仙桥卧牛巷一带确实是块宝地。
我们集齐这六缘足矣!掩卷之时,偶有感思,一并记之。
来蓉20多年,主要居住在成都城西金仙桥路卧牛巷。闲时了解了一下附近街巷的前世今生,才发现自己居然在不经意间结下了六大缘分。
桥缘
东晋时期《华阳国志》记载:蜀江众,多作桥。“金仙桥”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金花桥”时期。
以前,这里是农田,桃花江舒缓流过。明朝一仕女出嫁,为方便出行,新娘家捐款修建石拱桥,跨桃花江,取名金花桥。后来,金花桥改名金仙桥。
为啥要改呢?因为跟当时成都城内金河上的金花桥重名。清朝同治年间《成都县志》记载,金花桥“跨西水关,流入金水河。在满城内西郊场北”。
至于改“金仙”而不是其它名字的主要原因就是再没有“仙桥”与之重名。成都“仙桥”之名目繁多,清末民初《成都通览》中,就有八仙桥、寿仙桥、遇仙桥、金仙桥、送仙桥和接仙桥,其他文献还有升仙桥、伴仙桥、望仙桥、二仙桥、天仙桥、济仙桥、公仙桥等。
桥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不同世界、不同境界之间的纽带,可以连接生与死、现在与未来等不同的时空和维度,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仙缘
成都自汉代画像砖石上就有神仙王母娘娘图案,清朝嘉庆年间《成都县志·仙释》中记载了夏商李八百、周时李耳、汉时乐巴、明时张三丰等20多位神仙。而与“仙桥”相关的,传说多为吕洞宾和韩湘子。
金仙桥一带不仅有仙,还有王。清朝时,桥东曾有一座蚕丛墓,《成都通览》记载,这是成都城内存留的唯一古蜀先王墓葬。“蚕丛”是古蜀国第一个王,“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蜀王本纪》记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1940年挖防空洞时发现的永陵,为前蜀王建的陵墓,墓中存有的文物“二十四伎乐”最珍贵,其浮雕,每一个都表情生动。
诗缘
诗缘,是与鼎鼎有名的唐朝“诗圣”杜甫、“诗仙”李白有关。
公元761年居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在春暖花开时节写下了七首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其中第五首是这样的: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成都地铁联合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探寻地铁站名由来时称:“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传说就是写的古代成都西郊名胜桃花江片区风光。当时,杜甫从浣花溪出发散步赏花,遇到有意境的花儿就写上一首,第五首极有可能就在桃花江,刚好在如今的金仙桥一带。
再说李白。先看诗仙的《寻雍尊师隐居》: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据了解,这首诗可能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作于蜀中。而金仙桥路卧牛巷有展现街巷文化、木春菊簇拥的青铜卧牛,正是呼应了诗中的“花暖青牛卧”。
书画缘
书画缘得从“平湖路”地名讲起。《人民治理》发布有关成都古街巷的文章称:卧牛巷曾经一度被叫作平湖路。这个名称是纪念来自浙江省平湖市的著名书法家、国画家、篆刻家吴一峰。有媒体刊文称:谈起老成都,人们不由得提起西门上的画家吴一峰,提起那个有蜡梅、兰花的草堂。
吴一峰是20世纪国画界的写实巨匠,与郭沫若、张大千等交好,曾在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四川省群众艺术馆工作,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发表,国画《夔门风雨》《黔灵夕照》等被大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收藏。
1932年,吴一峰随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自沪入蜀,一待就是60年,并于1940年在卧牛巷一带建成了占地三亩六分、有蜡梅和兰花的“一峰草堂”,用于居家、创作之所。现在浙江平湖的吴一峰艺术馆,就是按照一峰草堂的原貌修建的。
无独有偶,成都市现在仍有与“平湖路”谐音的街名和巷名,写作“平福”。不过,其来历与吴一峰无关。
富足缘
卧牛巷缘何得名?原因有二:一是早先这里处于成都城墙外,有一土堆远看很像一头卧着的牛,百姓称之为“卧牛台”;二是明清时期,人们牵牛入城后,都将牛拴在这里歇脚休息、补充草料。牛是耕作的核心劳动力,勤劳踏实、与世无争。卧牛是劳动后的放松状态,寓意吃喝不愁、休闲安乐,传达出富足和幸福的气息。正因为如此,雅士喜欢用卧牛作摆件,视其为财富和好运,也象征吉祥与长寿。
有此富足缘,且行且珍惜罢!
宝地缘
宝地缘得从成都的“城”说起。公元前311年,蜀郡守张若在蜀国都城基础上,仿照秦都咸阳规制,修筑大城和少城。公元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张仪、司马错筑太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1718年,清政府专门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修建“城中城”满城,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周长2.25万米、城墙高4.3米。
满城最西边延伸至现在的同仁路一带,这一带系满城居民去世后的坟地,坟地中央有土堆卧牛台。抗战时期,城内居民疏散至此,形成街巷,名为“卧牛巷”。
传统文化中,坟地有何特征?前有古蜀王蚕丛墓葬、前蜀王建陵墓,后有墓群,金仙桥卧牛巷一带确实是块宝地。
我们集齐这六缘足矣!掩卷之时,偶有感思,一并记之。
发布日期: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