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老街的赶场天
文章字数:1,235
  曾广洪(重庆)
  每逢三、六、九,是小镇的赶场天,小镇因为那条老街而繁华与热闹起来。
  去小镇赶场的地点就是那条老街,在老街的背后,坎下水田里鱼虾成群,旁边砂罐井一年四季汩汩溢出甘洌的泉水。当地人约定俗成地将球场坝分为蔬菜、农具、竹器等区域。上午9时左右,早已人头攒动,赶场渐入高潮:叫卖的吆喝声与讨价还价声、鸡鸭鸣叫声相互交织。
  卷心菜、大白菜、青菜等蔬菜鲜嫩喜人。复隆庞家井的白萝卜1元1斤,回甜化渣;安岳县的红薯脆中带甜,那味儿赛过了山里的野生板栗;珠溪的冬菜,黑黢黢的不耐看,做烧白、汆汤肉的话,那味儿简直美得一塌糊涂。打了霜后的冬苋菜稍煮一会汤就黏黏的,那股特有的清香味好像仍留在鼻息之间。
  农具交易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村民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农具。诸如风车、犁耙等林林总总。加上玉龙盛产小五金,像锄头、砍柴刀、镰刀等让人眼花缭乱。何木匠的绝活,做的柏木风车用两代人都不坏。刘三铁匠打的菜刀,物美价廉,砍切两用。
  或许是山里竹子多的缘由,竹制品可谓琳琅满目。厨房用的筷子与簸箕,床上的青篾席与凉板,挑担的箩筐与扁担,打鱼用的拖耙与亮罩等。我对“凉板”的印象尤其深刻,楠竹做的,大致两米长、一米六宽,即使在酷热的三伏天,睡在上面也凉凉的。
  猪儿市在云棚坡脚,每逢赶场天,猪儿市场人气很旺。笼子猪、条条猪、架子猪,黑的、白的、花的一大片,摇头摆尾的、咕咕嘟哝的、咧牙尖叫的,再加上讨价还价的,那才叫真正的热闹。父亲买猪仔很有眼光,但凡经过他的挑选,几乎不会走眼。“猪偏二”(方言词汇)苏大爷练就火眼金睛,双手一卡猪儿的前夹就知道有多重,经他相中的猪儿,再瘦弱也有七成膘。以前猪的优良品种少,多系地方土猪,周身黢黑的荣昌猪,尽管骨架小,但肉质香糯,成了抢手货。
  正街有完小、供销社、食店、理发店等,赶场人都要去逛一逛,正如到了重庆市区非去解放碑不可。老街的茶馆也是最聚人气的地方。喝茶、谈生意、听评书,但常客还是休闲的老年人。他们年事已高,每逢赶场天,如同开春的候鸟如约而至。大堂里,老茶客们慢悠悠地喝起盖碗茶,天南海北神侃。午饭时刻,买点豌豆干与落花生,打二两老白干,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老街处处散发出诱人的味道。场口谢聋子的豌豆凉粉,麻辣十足,一碗下肚,周身通泰。谢幺嫂的“河水豆花”又嫩又绵,特别是那复合香型的蘸水才叫绝。十八梯的“陈板鸭”,色、香、味、形俱佳。食店的二米粑,微酸带甜,软糯可口,是老人与小孩的最爱。城门洞李家的炸豌豆粑,香脆可口。皮肤黝黑的李师傅,开启打爆玉米花的阀门,“嘭”的一响,吓得啄食的公鸡飞上房顶,孩童们欢笑着争抢散落的玉米花。
  老街的场头场尾亦热闹非凡。补锅匠、补鞋匠、锡匠、剃头匠比比皆是。印象深刻的是唐剃头,瘦瘦的,50余岁,他摊子旁挂有几副春联,我问他在哪里弄来的,他说是自己写的,那龙走蛇游的书法惊掉我的下巴,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如今,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老街人陆续迁徙他乡,但老街依旧还是小镇上最热闹的地方……
发布日期: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