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平民教育的艺术礼赞与家国情怀的深情演绎
文章字数:2,442
苗勇(四川成都)
作为长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作者,当看到改编作品川剧《晏阳初》跃然舞台时,心中满是激动。晏阳初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和乡村建设家,他所从事的事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川剧《晏阳初》用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将他的教育理想与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化视听盛宴。作为原著作者,内心深受触动,让我再次有了写作的冲动。
主题宏大高远:
民族振兴与人类大同的深情礼赞
“开脑矿”是晏阳初一生的理想和事业。在他眼里,认为教育可强民、民强则国盛,从而矢志“不做官,不发财,终身献给劳苦大众”。川剧《晏阳初》序幕就惊世骇俗提出要在“背二哥”中“开脑矿”,在“背二哥”的不理解中,喊出济世新歌,“哪怕飞蛾扑火”,使晏阳初的伟大和悲壮跃然而出。
他努力以平民教育为手段,培养民族新生命,塑造民族新人格,促进民族新发展。全剧将晏阳初“平等意识”贯穿始终,用唱词来表达人物思想。作品用很多故事来直观展示教育对日常生活,促进个体命运、民族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晏阳初一生尊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追求天下大同。他不分人种、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和国家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足迹遍布世界,用思想和行动改变了数亿贫苦民众的命运。在尾声中,晏阳初的理念得到国际推广,他与孔子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类共命运与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将全剧主题升华至哲学高度。
架构匠心独具:
线形叙事与精神意象的科学重构
川剧《晏阳初》以“天问”为始、“定魂”为终,中间六场戏分别聚焦晏阳初的开展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归乡看母、守志、抗战等核心事件,层层递进,构成“劝学—种子—迎新—回家—守心—哭瓷”的意象链,清晰展现了晏阳初从开展平民教育到晚年坚守的人生轨迹。叙事结构精妙,既遵循传统戏曲的线性逻辑,又通过象征符号反复强化主题,赋予全剧浓厚的象征意蕴。
全剧采用传统戏曲的线性叙事,层次丰富、脉络清晰、逻辑严密。例如第一场“劝学”中,乡绅王公逊伪造借据剥削文盲农民周长河,直接指向“愚”与“私”的社会症结,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因无知而遭受的苦难,也直接揭示了晏阳初开展平民教育的紧迫性。第三场“迎新”通过救援难产妇女,展现卫生教育推广时面临的困难以及救死扶伤的重大作用。第六场“哭瓷”借抗战背景下定县沦陷的悲剧,将个人理想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呐喊。这些冲突不仅是情节推进的引擎,更是晏阳初教育理念的实践注脚。
定瓷创烧于隋,发展于唐,兴盛于宋,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外陶瓷史上占有特殊位置,可以说是定县的代名词。定县实验中,定瓷是平民智慧的结晶;抗战牺牲时,它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尾声中,它又升华为人类大同的象征。这一意象的层层递进,将个人叙事升华为民族精神。其次,大量运用对比联想,比如,舞台布景中,如大巴山的悬崖峭壁、定州开元寺塔的布景,既营造了场景氛围,又暗喻教育理念的传播与扎根。“守心”一场中运用意识流手法呈现农民识字、棉花丰收的景象,突破了传统戏曲写实的框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人物形象丰满:
理想主义与时代洪流的深刻塑造
川剧《晏阳初》充分运用帮腔、韵白、唱词等形式,塑造了形象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时代群像。
晏阳初的形象塑造无疑是核心。川剧通过“教育家”“丈夫”“游子”“战士”等多重身份的刻画,呈现了一个知行合一、立体而真实的平民教育家,展现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完成了从教育家到民族精神象征的升华。
配角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傅葆琛、冯锐、陈志潜等平教会同仁,他们各自代表着无数平民教育运动的参与者和奉献者。傅葆琛的沉稳、冯锐的执着、陈志潜的医者仁心,相互映衬,展现出知识分子为平民教育事业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共同构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许雅丽作为晏阳初的妻子,她温柔坚韧,不仅在生活上给予晏阳初支持,更在理想上与他志同道合,她的唱段“同理想同抱负生死相依,一条路一颗心双飞蝴蝶”,既是爱情宣言,也是志业共鸣,展现了夫妻间深厚的感情和对平民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
艺术独具特色:
川剧韵味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
川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能够与现代题材相结合,本来就是一种创新。同时,剧中的对话、唱段、舞台设计等都充满了创新元素,既保留了川剧的独有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整台剧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时代气息。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表达,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学性与地域特色兼具的唱词与韵白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唱词中既有“宁为瓷器不为瓦,生生死死也英雄”这样富有诗意且气势磅礴的“飞句”;又有王公逊的市井俚语“格老子”“装蟒吃象”,以及晏母的巴中方言,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唱词和韵白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川剧独特的语言魅力。
演员们的表演生动传神,将角色内心的情感通过精湛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经过精心设计,动作与情感紧密结合。晏阳初在“守心”中鼓励团队时,坚定的眼神、激昂的言辞以及有力的手势,充分展现出他的风范和坚定信念;在“哭瓷”中,晏阳初得知定县沦陷、平教会成员牺牲时的悲痛欲绝,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细腻演绎,让观众感同身受。
总之,川剧《晏阳初》用川剧独特的艺术形式,塑造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的伟大实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原著的思想高度契合,展现一个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是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是对先生精神的创新表达和时代诠释,是向世界递上的中国名片。
川剧又称川戏,晏阳初是川人,川剧曾是他的最爱,小时候时常流连在巴城龙母宫看川剧,在他《九十自述》中就有提及,只是没想到一百多年后他自己竟然也成为川剧的主人公。我想,先生若是泉下有知,也定会欣喜万分。谢谢川剧《晏阳初》的时代创新表达和舞台演绎,通过鲜活的画面让我们回到历史的大潮,更让我对先生的一生肃然起敬。
作为长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作者,当看到改编作品川剧《晏阳初》跃然舞台时,心中满是激动。晏阳初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和乡村建设家,他所从事的事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川剧《晏阳初》用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将他的教育理想与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化视听盛宴。作为原著作者,内心深受触动,让我再次有了写作的冲动。
主题宏大高远:
民族振兴与人类大同的深情礼赞
“开脑矿”是晏阳初一生的理想和事业。在他眼里,认为教育可强民、民强则国盛,从而矢志“不做官,不发财,终身献给劳苦大众”。川剧《晏阳初》序幕就惊世骇俗提出要在“背二哥”中“开脑矿”,在“背二哥”的不理解中,喊出济世新歌,“哪怕飞蛾扑火”,使晏阳初的伟大和悲壮跃然而出。
他努力以平民教育为手段,培养民族新生命,塑造民族新人格,促进民族新发展。全剧将晏阳初“平等意识”贯穿始终,用唱词来表达人物思想。作品用很多故事来直观展示教育对日常生活,促进个体命运、民族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晏阳初一生尊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追求天下大同。他不分人种、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和国家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足迹遍布世界,用思想和行动改变了数亿贫苦民众的命运。在尾声中,晏阳初的理念得到国际推广,他与孔子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类共命运与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将全剧主题升华至哲学高度。
架构匠心独具:
线形叙事与精神意象的科学重构
川剧《晏阳初》以“天问”为始、“定魂”为终,中间六场戏分别聚焦晏阳初的开展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归乡看母、守志、抗战等核心事件,层层递进,构成“劝学—种子—迎新—回家—守心—哭瓷”的意象链,清晰展现了晏阳初从开展平民教育到晚年坚守的人生轨迹。叙事结构精妙,既遵循传统戏曲的线性逻辑,又通过象征符号反复强化主题,赋予全剧浓厚的象征意蕴。
全剧采用传统戏曲的线性叙事,层次丰富、脉络清晰、逻辑严密。例如第一场“劝学”中,乡绅王公逊伪造借据剥削文盲农民周长河,直接指向“愚”与“私”的社会症结,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因无知而遭受的苦难,也直接揭示了晏阳初开展平民教育的紧迫性。第三场“迎新”通过救援难产妇女,展现卫生教育推广时面临的困难以及救死扶伤的重大作用。第六场“哭瓷”借抗战背景下定县沦陷的悲剧,将个人理想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呐喊。这些冲突不仅是情节推进的引擎,更是晏阳初教育理念的实践注脚。
定瓷创烧于隋,发展于唐,兴盛于宋,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外陶瓷史上占有特殊位置,可以说是定县的代名词。定县实验中,定瓷是平民智慧的结晶;抗战牺牲时,它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尾声中,它又升华为人类大同的象征。这一意象的层层递进,将个人叙事升华为民族精神。其次,大量运用对比联想,比如,舞台布景中,如大巴山的悬崖峭壁、定州开元寺塔的布景,既营造了场景氛围,又暗喻教育理念的传播与扎根。“守心”一场中运用意识流手法呈现农民识字、棉花丰收的景象,突破了传统戏曲写实的框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人物形象丰满:
理想主义与时代洪流的深刻塑造
川剧《晏阳初》充分运用帮腔、韵白、唱词等形式,塑造了形象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时代群像。
晏阳初的形象塑造无疑是核心。川剧通过“教育家”“丈夫”“游子”“战士”等多重身份的刻画,呈现了一个知行合一、立体而真实的平民教育家,展现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完成了从教育家到民族精神象征的升华。
配角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傅葆琛、冯锐、陈志潜等平教会同仁,他们各自代表着无数平民教育运动的参与者和奉献者。傅葆琛的沉稳、冯锐的执着、陈志潜的医者仁心,相互映衬,展现出知识分子为平民教育事业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共同构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许雅丽作为晏阳初的妻子,她温柔坚韧,不仅在生活上给予晏阳初支持,更在理想上与他志同道合,她的唱段“同理想同抱负生死相依,一条路一颗心双飞蝴蝶”,既是爱情宣言,也是志业共鸣,展现了夫妻间深厚的感情和对平民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
艺术独具特色:
川剧韵味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
川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能够与现代题材相结合,本来就是一种创新。同时,剧中的对话、唱段、舞台设计等都充满了创新元素,既保留了川剧的独有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整台剧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时代气息。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表达,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学性与地域特色兼具的唱词与韵白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唱词中既有“宁为瓷器不为瓦,生生死死也英雄”这样富有诗意且气势磅礴的“飞句”;又有王公逊的市井俚语“格老子”“装蟒吃象”,以及晏母的巴中方言,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唱词和韵白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川剧独特的语言魅力。
演员们的表演生动传神,将角色内心的情感通过精湛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经过精心设计,动作与情感紧密结合。晏阳初在“守心”中鼓励团队时,坚定的眼神、激昂的言辞以及有力的手势,充分展现出他的风范和坚定信念;在“哭瓷”中,晏阳初得知定县沦陷、平教会成员牺牲时的悲痛欲绝,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细腻演绎,让观众感同身受。
总之,川剧《晏阳初》用川剧独特的艺术形式,塑造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的伟大实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原著的思想高度契合,展现一个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是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是对先生精神的创新表达和时代诠释,是向世界递上的中国名片。
川剧又称川戏,晏阳初是川人,川剧曾是他的最爱,小时候时常流连在巴城龙母宫看川剧,在他《九十自述》中就有提及,只是没想到一百多年后他自己竟然也成为川剧的主人公。我想,先生若是泉下有知,也定会欣喜万分。谢谢川剧《晏阳初》的时代创新表达和舞台演绎,通过鲜活的画面让我们回到历史的大潮,更让我对先生的一生肃然起敬。
发布日期: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