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生态牧牛“逐梦者” 同绘乡村富美“桃源卷”
文章字数:1,655

□杨露 尔古木三 本报记者 李国华 文/图
七月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拉克村,阳光倾洒在半山坡上,满山苍翠欲滴,野花肆意绽放。微风轻拂,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馥郁芬芳。林间,一群黄牛正慵懒地嚼着青草,偶尔发出几声“哞哞”的长叫,为这宁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活力。牛群旁,一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村里有名的养殖户——吉力阿比。每天清晨,他都会开着皮卡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小道,前来查看自家放养的黄牛。
“咪……册、册、册……”吉力阿比一边吆喝,一边从包里拿出一袋食盐,不停地挥手示意。那群黄牛听到熟悉的吆喝声,立马抬起头,朝着他欢快地奔来。吉力阿比挑选了一块平坦的石头,将部分食盐撒在石头上,黄牛们纷纷低头,用舌头欢快地舔食;剩下的食盐,吉力阿比则放在手上,亲手喂给黄牛,动作娴熟而温柔。
敢闯敢拼 觅得养殖新路
今年48岁的吉力阿比,身材魁梧,皮肤黝黑中透着一股蓬勃的精气神。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小有时间便帮着家里放羊、放牛,这让他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养殖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吉力阿比和许多青年一样,怀揣着发展事业的梦想。20岁那年,他毅然投身矿山,先后在矿洞里挖矿、开拖拉机、承包矿场,这一干就是18年。
2015年,为了自身发展,吉力阿比决定转型。此后,他一边养殖山羊、土鸡、蜜蜂,一边和几个兄弟一起承包工程,日子也越过越甜蜜。
然而,就在这时,命运却给他出了一道难题。2023年,他承包的工程尾款迟迟未能结算。为了支付工人工资,他不仅花光了积蓄,还背负了外债。那段时间,妻子因脚伤在家休养,孩子都在上学,每月开销不小,多重压力如巨石般压在他身上,让他愁眉不展。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在他脑海中闪过——养牛!当时牛价走势良好,还有国家政策扶持,而自己从小在养殖环境中长大,对养牛颇有心得。于是,吉力阿比重燃希望,立刻行动起来,回家搭建牛棚、购买牛犊。就这样,喜德县拉克美丽山水家庭农场诞生了,他也正式踏上了生态养殖黄牛的新征程。
发挥专长 深耕养殖技艺
喜德县拉克美丽山水家庭农场坐落于喜德县城西南的光明镇拉克村。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为黄牛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山上放养的黄牛,基本靠天然食物,我只需要补充些盐分,养殖成本低,收益还不错。”吉力阿比一边给黄牛喂盐,一边笑着说道。这些黄牛大多是母牛和小牛,性情温顺,无需专人看守,只需在冬季下雪时将它们赶下山,喂些干草即可,既节省了人工和饲料成本,又便于管理。
在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中,吉力阿比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养殖技巧:将野性十足的公牛圈养在牛圈,喂食干草、玉米、荞麦、土豆等饲料,让它们吃饱吃好,长得快,养殖周期短;母牛和小牛则放养在山上,让它们自由自在地成长,虽然生长周期长一些,但肉质更加鲜美。
除了山上放养的二十余头黄牛,吉力阿比的家庭农场还圈养着十几头黄牛,每天上山前,他都会细心照料这些圈养的黄牛。秉持绿色种养循环的理念,他用牛粪种植玉米、稻子,再将玉米秆、稻子秸秆加工成青贮草料喂牛,多余的牛粪还能出售,实现了种植与养殖的完美结合。
放养在山上的黄牛虽体型稍小,但因在山林间吃青草、喝山泉、晒太阳,体格健壮,肉质细腻鲜美,深受市场欢迎。吉力阿比自豪地说:“去年卖出的黄牛,买主都夸牛肉鲜美,还一直惦记着要买呢。”
带动乡亲 携手共同富裕
在经营家庭农场养殖黄牛的两年时间里,吉力阿比凭借精湛的养殖技术,让家庭农场收入超过70000元,养蜂年收入也达到20000元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致富后并没有忘记乡亲们,时常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养牛技术传授给其他养殖户。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纷纷跟着他搞起了养殖业,有的养黄牛,有的养山羊,家家户户还养起了蜜蜂,村民们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接下来,吉力阿比还计划引进新品种黄牛,提升品质和产量,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吉力阿比说:“生态养殖的黄牛品质好,销路不愁。投入少、风险小,我打算继续养下去。我坚信,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走出一条绿意盎然的致富路,也会带动更多农户踏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