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阆中的味道
文章字数:1,584

晨曦微露,一阵鸟叫声惊醒了嘉陵江臂弯里的阆中古城。江面浮着一层薄纱似的雾霭,被渐次染黄的霞光点成碎金。那金色升腾着、弥漫着,悄然为古城披上一袭华美的金纱。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恍惚间,杜工部的吟哦踏着江波而来。循着他千年前的足迹,我踟蹰于曾是巴国国都的石板道上,一股奇特的酸香倏然钻入鼻息——这是古城独有的气息,陈醋的醇厚与张飞牛肉的浓烈交织在一起,丝丝缕缕,酸中沁甜,甜里透香。它不霸道,却执着,由肺腑潜入四肢百骸,令人通体舒泰,心神俱清。诗圣流连此地,莫非也醉心于这千年不绝的滋味?
阆中,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是中国风水第一城、春节文化之源。它群山环抱,三水萦回。嘉陵江如一条天然玉带,两千三百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这座城池的安宁,恰似那位蜀汉名将——张飞。当年,刘备定益州,张飞受命镇守巴西郡治阆中,此地乃巴蜀咽喉、军事要冲,他一守便是七载。忠魂烈骨,最终亦长眠于此。他要永远守护这片土地,守护阆中的万家灯火。后人感念,建起“汉桓侯祠”,香火袅袅,千年不绝。
古城街巷,静得出奇。远处红裙少女的足音清晰可闻,隔了几条巷弄的犬吠,也显得格外嘹亮。石板路干净得不见一片落叶。两旁店铺,黄底黑字的幌子兀自招摇。穿粉红衫的少妇倚在柜台后,指尖在手机屏上轻点,神情慵懒。稚子席地而坐,摆弄着绒布玩偶。货品售罄与否,仿佛与她无关。
虬枝盘曲的黄桷树,伸展着苍劲的臂膀,不辞辛劳地为脚下品茗的茶客筛下斑驳日影。古院、古街、古树、古瓦,时光的尘埃在此沉淀,人的心绪也随之滤净,澄澈空明。汗透衣衫,攀过半山石阶,终抵玉台山腰的滕王阁下。一座唐代覆钵式佛塔静立,正中船形佛龛内,莲台趺坐的佛像历经一千三百载风霜,已是满目沧桑。它与阶上金碧辉煌的滕王阁相对而立,无声诉说着时光的落差与尊严。
凭栏滕王阁观景台,古城青灰的屋瓦尽收眼底。嘉陵江在此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远望如半轮满月,古城便端坐在这月盘之上。当年吕洞宾登临,尚有九十几条街巷纵横;而今,仅存六十余条。遥想滕王李元婴乘轿巡游,俯瞰自己的杰作,该是何等志得意满!
李元婴,唐高祖二十二子,太宗之弟。任阆州刺史时,大兴土木,建宏阔行宫滕王阁,精心营构阆中城廓。于是,一座精妙绝伦、高二十五米的中天楼拔地而起,气冲霄汉。以此为轴心,“天心十道”次第铺展,形成严整的棋盘格局。
莫非真是这设计的玄奥,滋养了阆中的灵秀?否则,何以人杰地灵若此?阆中五百进士举人辈出,更孕育了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这全国绝无仅有的两对兄弟状元!这座昔日的科举之乡,明代考棚、清代贡院,便是千年文脉最厚重的注脚。
风水宝地,亦栖隐士高人。公元前156年,阆中落下闳生于斯。他在家乡蟠龙山筑起华夏最早的民间观星台,改制赤道式浑天仪,沿用后世两千年。经年苦研,一部《太初历》横空出世,从此,中华民族有了“春节”。他的浑天仪,奠定了古代宇宙结构论的基石。后世贾逵、张衡、祖冲之等,皆在其上踵事增华。2004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16757号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阆中之名,自此闪耀苍穹。
如今,落下闳的青铜塑像,依然伫立在古城对岸、有“天下第一江山”之誉的锦屏山上。他仰望星空,神色凝重如初。旁侧,是为纪念抗金名将岳飞爱婿张宪而建的祠堂。
更有奇者,袁天罡、李淳风两位大师,竟辞去朝廷显职,归隐阆中,择宝地建天宫院,潜心推演。那部被誉为中华预言第一奇书的《推背图》,便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山海经》《竹书纪年》《路史》隐约记载,伏羲之母华胥,诞生于渝水之滨——“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此得名,此地即阆中渝水。亦有说华胥生于陕西蓝田。生于何处,今已难考证。
踏着古城的石板路,心潮如脚下生风,一股莫名的底气与深情在胸中激荡。山,水,城。青山叠翠,绿水长流,古城沧桑。千年阆中的味道,是风的味道,水的味道,时间的味道,更是血脉深处涌动的、悠长隽永的中华之味,在唇齿间,在肺腑中,久久萦回,不肯散去。
发布日期: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