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四进”教研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1,915


在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四川省长宁县中学校(以下简称:长宁中学)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紧扣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要求,以“四进”教研工作为抓手,掀起了一场深耕教研、赋能教学的改革实践。学校通过“推进”理念革新、“促进”专业发展、“改进”课堂模式、“增进”制度建设四大举措,构建起合作型教师文化与学习型教研团队,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创新范本。
理念革新铸魂:四维文化引领教研新生态
长宁中学以“劲、韧、谦、和”竹文化为内核,重塑教研价值体系。
“劲”节向上体现在党建与教研的深度融合——支部建在年级、党小组建在学科,9名教研组长、46名备课组长带头扛起改革大旗,形成“双向培养”机制,将57名党员发展为骨干教师,让党旗在教研一线高高飘扬。
坚“韧”不拔的精神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学校实施分层培养策略,新教师经历“2+3+3+N”培养体系——从“青蓝工程”双师带教到三年阶梯成长;骨干教师通过“三段四维”模式培养,即通过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师德师风涵养、专业知识深化、教学能力锤炼、教育科研创新四个维度取得突破,129名骨干教师中44%为党员,成为学科发展中坚力量。
“谦”恭交流打破校际壁垒。学校每月开展跨学段大教研,与宜宾市珙县、江安县等学校共建教研共同体;历史组“四元课堂”情境设置案例通过校际交流辐射至20余所学校。
“和”谐协作构建责任共同体。学校创新德育与教学双线架构,德育教研组与教学教研组协同制定“竹文化育人”计划,将初一“扎根”到高三“成林”的阶段德育目标与学科教学无缝衔接。
专业发展强基:分层培养锻造研究型队伍
长宁中学构建起“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三级培养体系,让教师成长有路径、发展有平台。在新教师培养中,“学—用—督”三期培养成效显著:理论学习期集中研修课标与教法,返岗实践期通过“出师课”“汇报课”锤炼技能,跟踪督导期由导师团队每周听课评课。
骨干教师培养实施“双轮驱动”—— 业务能力与党员身份双向提升。政治组党员骨干陈能中老师领衔的《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团队中3名教师成长为市骨干。学校还创设“三段四维式”培养模式,萌芽期重反思规划,成长期重实践提升,成熟期重示范引领。
名师引领形成辐射效应。学校1名市级名校长和2名县级名师分别组建了工作室。名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承担省市县各级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担任校级以上培训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评委等工作,将自己的教育智慧无私传授给广大教师,带动了全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课堂改革提质:四元课堂激活学习新动能
从2022年“四元”高品质课堂1.0版本升级到2024年2.0版本,长宁中学实现了课堂模式的迭代创新。新版课堂以“问题、情境、互动、深度思维”四个元素为核心,融入导学案与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导、教、学、练、评”闭环。学校构建的“四元”课堂评价体系(2.0版本)颇具科学性,从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系列课堂活动推动改革落地。学校承办了四川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展评活动,陈栏老师执教的《乡土中国》单元整合课,以“四元”模式获省一等奖;还承办了2024年宜宾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优质课展评活动和宜宾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初中物理市级决赛;校内开展的三届“四元”课堂展评覆盖全部学科。近三年,学校教师在省市级赛课中获一等奖45人次,微课大赛获奖95项。
制度保障固本:精准考核激发教研内驱力
长宁中学建立起覆盖教研全流程的制度体系,《教研组考核方案》《备课组积分制度》等10项制度为改革护航。在组织架构上,形成“书记校长领航—教科室统筹—教研组执行—备课组落实”的四级管理体系。
组长权益与职责的明确激发管理活力。教研组长计5课时工作量,考核经费享受双份待遇,备课组长另加全组平均得分。制度还赋予组长职称推荐、人事建议等实权,17名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被提拔为学校中层,占干部总数54.8%。
考核激励机制实现“双向赋能”。每学期根据教学成绩与教研成果,分设一、二、三等奖。同时,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及个人表彰形成常态。
如今的长宁中学,教研组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课堂改革的试验田。教研改革不是终点,而是持续优化的起点。学校将继续深耕“四进”教研,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这场发生在蜀南竹海之畔的教研革新,正以其系统性、创新性和实效性,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着鲜活的实践样本。
李洁 段振超 唐烨
(作者单位:四川省长宁县中学校)
发布日期: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