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四川造”机器人“出海”记
文章字数:1,925

□本报记者 吕婕 李祥 文/图
就在成都水下机器人探测希腊古城之际,300公里外的绵阳传来捷报:它人科清洁机器人拿下价值360万美元的订单。当前,四川科技企业正加快产品、技术等服务“出海”的脚步。这些机器人带着浓浓的四川印记,横跨大洲、大洋,勾勒出四川人工智能产业“海陆并进”的出海图景。
“绵阳造”清洁机器人拿下360万美元海外订单
近日,位于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园的四川它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它人科技)成功签订一笔出口美国的大额订单,涉及200台商用清洁机器人,金额约360万美元,刷新该公司今年以来的最大单笔订单纪录。
据了解,该笔订单来自美国一家专业商用清洁机器人代理商,采购产品涵盖了四个不同型号的清洁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无人工厂、机场、物业、医院、停车场等多个场景。该代理商表示,这只是其第一笔采购订单,后续还将与它人科技深化合作,持续购买其开发的新产品。
“我们正在研发采茶机器人,利用视觉识别与人工智能算法精准定位,能流畅摘下茶叶嫩芽,24小时不停工,一天工作量相当于普通工人的10倍,能解决茶厂招工难、成本高的痛点。”它人科技总经理刘刚自豪地说,目前正与多家川茶企业洽谈合作。
它人科技的快速发展,正是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园蓬勃发展的缩影。走进这座产业园,可以看见机器人轻巧拉花卡布奇诺,“夸父”人形机器人热情迎客,巡逻机器狗、服务机器人各司其职,无人驾驶公交车在测试道平稳穿梭。
据了解,该产业园是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上下游产业链集群的承载主体,目前正着力构建“一基两院四中心”的产业架构,即一支10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资金血液;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两大核心研究院所带来强大的技术支撑;特殊机器人研发中心、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中心、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中心、机器人展示交易中心则分别在各自领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主要承载地之一,近年来,绵阳立足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纳入市委“587”产业体系,以超常规力度精准支持产业发展。系列举措推动下,当地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4年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跻身全省产业新赛道,规模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由点到链的延伸,正加速向产业集群跃升。
如今,绵阳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持续完善,产业链条愈发健全。面向未来,绵阳锚定明确目标:紧盯前沿领域,围绕平台建设、主体培育、市场推广等关键方向聚力攻坚,确保今年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
成都水下机器人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尼斯湖水怪传说”提供新解,探测希腊水下古城……在成都科创生态岛,有这样一家企业,他们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可以下潜到深海中,扮演水下“摄影师”“救生员”“科学家”等角色,“畅游”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普通机器人相比,水下机器人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用途?近日,记者走进潜行创新(成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潜行创新),一探究竟。
前进、后退、上浮、下潜……展示厅的体验区,在一个长约5米的泳池中,企业售前工程师陈哲轩拿着控制手柄,向记者演示机器人不同流速下的运动过程。“目前,机器人的速度达到了每秒2.2米左右,下潜深度可达350米,这些数据是正常潜水员的近5倍,同时,它还能在海上风电、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复杂水域场景中实现平稳作业。”
最后还有精细化导航的挑战。“无人机、无人车可以使用GPS系统进行导航,但GPS卫星信号很难穿透水下,也给导航的精度带来了影响。”潜行创新营销负责人杨晓阳说,此前,水下机器人往往会依靠惯性系统“自主”感知前进方向,但受制于复杂多样的水下环境,很难实现精细化导航。
为此,团队在惯性导航基础之上,给机器人配备了声呐、摄像头、传感器等探测设备,同时辅以算法,提升机器人运行准确度。“我们通过声、光、电等结合的方式,导航更精准,尤其在一些能见度低的环境下,可以对复杂地形进行避让,保证了机器人的安全性。”
在接连攻克水下动力、操控、导航等核心技术后,潜行创新开始进军国际市场。目前,该企业产品已经历经数次迭代,远销欧洲、美国、日本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八成订单来自海外。
“目前,水下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船体检测、紧急救援、探索等多个领域。”杨晓阳说,未来,潜行创新还将围绕推进技术、AI自主导航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优化水下机器人性能,拓展更多消费场景和需求。此外,潜行创新还把核心技术拓展到泳池清洁等领域,开发新产品,让更多人享受到机器人带来的便利。
在潜行创新大厅显眼的位置,有这样一句标语:探索未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水下机器人应用不断拓展,更多关于水下世界的想象空间将被打开。
发布日期: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