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晋原二景
文章字数:2,990
  尚红光(四川)
  高堂日落圣灯飞
  “不息传灯照未穷,高堂闪闪集因风。夜来取次凭虚望,多少烟山锁落红。”这首《高堂圣灯》诗是清朝乾隆年间大邑县令宋载所写,为《晋原八景》组诗之一。该诗大意是,古刹佛寺的灯光总是日复一日地长明不熄,而高堂山上高堂寺的闪闪明灯,又聚集了多少消息。这天晚上闲暇之时,我随意登高远望,烟雾弥漫的山峦正飘浮着点点金光。
  大邑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人文,在天府大地都是数一数二的。然而,在明末清初,因为战火等,几乎断了文化历史传承。清中期,浙江睦州建德人宋载,不远千里,在四川多地为官,后为大邑县令,恪尽职守,受到百姓称赞。他认为要治理好大邑,应发展文教、提升民众文化素质,才能推行施政兴县。随后,开办村学县学,甚至建立了鹤鸣书院;寻根问祖,重塑大邑千年文雅。除了大兴文教、兴修水利、公明断案,还编撰现存于世最早的《大邑县志》。为修县志,宋载走遍了大邑山山水水,走访当地乡贤,详考历史遗迹,寻找大邑的根脉,《晋原八景》便是其中之一。
  据说高堂山上的“圣灯”会“飞”。人们对这个描述不甚理解。宋载亲自考证后发现,在夏日的夜晚,其实是有无数的萤火虫在高堂寺周围来回飞舞,才有了“高堂圣灯会飞”这一说法。宋载对晋原“八景”一一考察,兴之所至,为每一景题写了一首诗。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宋载已将大邑当成自己的故乡了。
  位于大邑县城西郊的高堂山,海拔仅796米,因山顶有一处终年清澈见底的水塘而得名(“高塘”谐音“高堂”)。清乾隆版《大邑县志·寺观》记载:“寺名高堂,谓其高也”。依山而建的高堂寺,始建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年,原名福庆寺,北宋时改名兜率寺,到南宋时取名为高堂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是成都平原的第五大佛教禅院,也是专家学者研究佛学文化的好去处。
  现在的寺庙山门前,仍悬挂着“古兜率寺”的牌匾。在高堂寺山门前的屏风上,雕刻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高堂寺”三个大字,字大盈尺,苍劲有力。
  绵亘五六华里的高堂山,东接十八道沟,南迎李山顶,西连高山,北邻李岗,宛如大邑县城西南的一道绿色天然屏障。在十里开外的平原上远望山头,高堂山俨如一尊偌大的卧佛,遥望后山,脚踏出阝河,状如罗汉朝佛。站在高堂山顶,鸟瞰群山,山脉逶迤、势走龙蛇,古柏参天、桢楠滴翠,庙宇成群、碑林壮观。回望平原,沟渠纵横,阡陌交通,好一幅“天府之国”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画卷。游人兴致勃勃地沿石阶而上,依次游览接风殿、观音殿、韦驮亭、大雄宝殿、仙女殿、藏经楼、蓥华殿等地。殿外,白云舒卷飘逸,青山幽静朦胧,这一休闲度假、寻诗觅画的绝妙佳境,颇让诸多游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
  据《四川通志·古迹》和乾隆版《大邑县志》记载,高堂山每当风清月朗之宵,有无数金缸,晶莹闪烁,照耀林峦。天气晴朗,夜看圣灯,飞舞林峦,真可谓千古奇观。再加上蓥华祖师菩萨仙女池、锁龙桥、斩龙剑、龙洞的传说,更增添了高堂寺的神奇。穿过茂密的森林不远处就是仙女池,池深约七八米,水清见底,终年不竭。往前的观音岩、龙洞有泉水沿山涧涓涓而流,清凉可口,沁人心脾。
  各地文人墨客不约而至高堂寺,留下不少名言佳句。北宋文学家文同曾题诗云:“若为借得禅房宿,卧看龛灯一点残。”如今,寺内沿游山道路专门设置了碑林长廊,众多名人称赞高堂寺的诗词墨宝陈列其中,不仅增添了古寺厚重的文化氛围,同时引来四方诗词、书法爱好者的尽情欣赏。
  每年农历的六月,当地十里八乡的人们纷至沓来,其时,漫山遍野,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香烟缭绕,游人如织,磬声不绝……昔日“高堂日落圣灯飞”的高堂寺,已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凤凰鲸柏世间稀
  “紫柏森森不计年,凤凰遥度暮山烟。公余拾翠春相问,欲向骑鲸上九天。”这首《太鹏鲸柏》诗是清乾隆年间宋载所写,为《晋原八景》组诗之一,并排在首位。
  诗的大意是,长得非常繁密茂盛的紫柏,挺拔高大,苍劲伟岸,不知道已经生长多少年了,像一位从遥远走来的历史老人,傲然屹立在这里。凤凰山上的凤凰,在暮色苍茫的山峦烟雾中远翔,只留下了飞凤山的名字。在百花争艳、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在公务繁忙中难得偷闲的我,慕名前来登山览胜,拜望这位大有名气的前辈,再拾取几许凤凰遗失的羽毛。触景生情,真想凭借这棵高大挺拔的大树,直接登上高高的天空去云游四海、俯视神州大地!
  诗中所提“凤凰”即凤凰山。据明代四川按察使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记载:“凤凰山在大邑西十八里,有虎劈泉,唐契觉道人结庵于此,有虎为之擘地出泉。有柏十围,根盘巨石之上,如骑鲸然,曰骑鲸柏。”原来,这棵大树因根盘巨石如鲸而得名。古柏矗立之处为太鹏寺,古名凤凰山禅院。如今仅存庙基轮廓和那些照壁、柱杵、石梯、残碑,还有古庙前那棵经历沧桑岁月的紫柏罗汉松了。虽然太鹏寺早已不复存在了,但凤凰山后面的摩崖石窟——飞凤山(药师岩)以及虎劈泉,与凤凰山下不远处的虎跳出阝河景观,依然如故。
  料想当年,凤凰山上的太鹏寺以及方圆十里的飞凤山、虎劈泉、虎跳出阝河景观,与这棵千年不老的罗汉松,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太鹏鲸柏又称“凤凰鲸柏”,在大邑历史上可以说是一棵非常有名且入了《县志》的文化古树了。这棵藏于深山的千年古柏,的确来历不凡,它是“蜀之望县”大邑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见证。
  2007年3月,成都市林业园林局按照各自境内树龄最长、树干最高、树围最大、树形最美、故事最多等标准,评选出全市“十大千年树王”。评选出的十大名木古树全在千年以上,树龄最高者2300年。它们不仅经历了千年历史沧桑,而且如今风貌依旧,长势良好,树型美观,在树木中有着十足的王者风范。大邑县的这棵“凤凰鲸柏”,入选“十大树王”。专家对太鹏鲸柏的鉴定评语:“位于大邑县斜源镇太鹏寺庙的鲸柏罗汉松,胸径1.5米,树高18米,冠幅20米,树龄1300年以上,此树呈椭圆形,树叶茂密”,名列全市“十大树王”之第9位。“凤凰鲸柏”与“雾山红豆”“西岭夜合”组成了大邑“树王”三兄弟。
  这棵经历了千百年风霜雨雪依然健在的名木古树,虽然地处偏僻闭塞的山区,但因置身于群山环抱、风景优美、宁静闲雅的环境,被人们保护了下来,又因久远的太鹏寺和这棵古树紫柏的久负盛名,令多少有闲情逸致的游客前往观赏。如今远望去,这棵古树形如绿色之巨伞,状如展翼之大鹏,当空而立,凌空欲飞;树干自下部起枝丫重重,层层分明,直上树梢;树叶四季常青,绿深如靛蓝,尽展树王风范。史料记载,早年树畔曾经的太鹏寺庙宇多重,气势恢宏,伴随着晨钟暮鼓而热闹非凡,而今这棵气势森然的紫柏依然郁郁葱葱,傲然屹立在万山丛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包含《凤凰鲸柏》在内的《晋原八景》组诗,是宋载把大邑有名的山水风景和名胜古迹全部囊括起来,并用诗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短小精粹,易于流传。这就如今天对“文旅大邑”所提炼出的“三山一泉两古镇”,或是“雪山、温泉、古镇、古佛、道源”那样精辟,特质鲜明。因此,《晋原八景》组诗犹如大邑的历史一样,永远抹不去、删不掉,将一直存储在岁月的记忆中。
  历经沧桑的名木古树,是社会发展的有生命的历史见证,古树名木默默传承着古蜀文化。“凤凰鲸柏”这样的活体遗产,是人们追寻大邑历史的绿色标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因为它是一幅活动的画,一首凝固的诗,它遒劲挺拔的躯干,婆娑如盖的枝叶,它的坚韧、顽强,催人奋进。
  在名木古树的背后,抒写着大邑人热爱自然、融入自然、保护古树的动人故事……
发布日期: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