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节地生态安葬渐入民心
南充市栖乐灵园让生命以更绿色的方式延续
文章字数:1,674
  在四川省南充市,有一座承载着30余年记忆的殡葬服务机构—— 栖乐灵园。从最初满足基本安葬需求,到如今成为践行绿色殡葬理念的先行者,它见证了殡葬行业从传统模式向生态化转型的全过程。面对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生态保护需求迫切的现实,栖乐灵园以节地生态安葬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殡葬新路径。
   理念之变:从“占地安葬”到“生态相融”
  传统殡葬方式曾一度占据主流,一座座墓碑、一块块水泥墓穴,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因石材、水泥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随着社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加深,“节地生态安葬”这一全新模式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何为节地生态安葬?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通过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形式,实现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用不可降解材料的安葬目标。在栖乐灵园负责人看来,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对生命的敬畏,又让逝者真正回归自然,是对‘慎终追远’传统的现代诠释”。
  这一理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30多年来,栖乐灵园经历了从“微调传统墓穴”到“规划专属生态葬区”的演进:早期通过降低墓碑高度、缩小墓穴面积节约土地;随后专门划分树葬、花坛葬区域,让安葬空间与绿植景观融合;如今已形成包含免费草坪葬、线上祭扫等在内的多元化服务体系,生态葬区面积占比不断提升,成为园区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多元实践:让安葬成为“绿色风景”
  走进栖乐灵园的生态葬区,看不到林立的墓碑,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繁花簇锦的景致。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体现着“节地”与“生态”的双重考量。
  树葬区里,黄桷树、玉兰树、桂花树错落有致,树下合理设置安葬区域,设小型墓碑,既不影响树木生长,又将土地利用率提升数倍;草坪葬区则更为简约,骨灰深埋地下后覆盖青草,四周放置绿植及花卉盆栽装点,让思念融入绿意;花坛葬区按季节种植花卉,骨灰盒安放于花坛底部,随着花草生长绽放,实现“花伴长眠”的诗意场景。
  除了葬式创新,服务升级同样贴心。园区推出“一站式服务”,从咨询、预订到安葬仪式全程专人引导,礼仪人员会根据家属需求设计个性化环节,如诵读祭文、系挂黄丝带等,让简约的仪式不失庄重;针对无法亲临祭扫的群众,免费提供代献鲜花、擦拭墓碑等服务,还开通线上追思平台,通过文字、图片寄托哀思。
  为鼓励群众选择生态安葬,栖乐灵园积极落实惠民政策,通过政策宣传栏、LED显示屏、面对面宣传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惠民殡葬政策,对选择免费草坪葬的家庭详细讲解申请流程,协助提供相关佐证资料便于申领,确保政策红利直达群众。“一开始担心费用高,没想到不仅免费还有补贴,这种方式既环保又省心。”一位选择免费草坪葬的市民说。
   成效与启示:从“认同”到“行动”的跨越
  如今的栖乐灵园,不仅是安葬场所,更成为生态景观园区:绿化覆盖率较以往大幅提升,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这一变化的背后,是社会殡葬观念的悄然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厚养薄葬”,选择生态安葬的家庭逐年递增。其探索实践也获得广泛认可,吸引省内同行前来考察学习,政府部门也给予充分肯定。这些成效的取得,源于三方面坚持:一是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个性化服务化解家属顾虑;二是注重长期宣传,利用清明节、中元节等节点开展主题活动,用案例解读生态安葬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三是强化团队协作,从规划设计到日常维护,各环节紧密配合确保服务质量。
  破题前行:让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
  尽管成效显著,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仍面临挑战:部分群众受“立碑尽孝”传统观念影响,对无碑葬存在抵触;园区现有节地生态墓穴预计3年后将售罄,扩容需求迫切;专业人才短缺也制约着服务精细化提升。
  对此,栖乐灵园正积极应对:通过拍摄专题纪录片、举办殡葬文化展览等方式深化宣传,消除群众误解;争取政策支持,推进墓区扩容,规划建设第二墓区;加强人员培训,引进园林设计、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殡葬不仅是安放逝者,更是守护生者的未来。”正如园区负责人所言,节地生态安葬的探索,本质上是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随着实践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人理解并选择这种绿色方式,让每一次告别都成为对生态的守护,让生命的传承与自然的循环和谐共生。
  舒艳
发布日期: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