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小玩具”托起“大民生”
文章字数:1,613
□陈畅 本报记者 黄韬
机器飞快运转,工人动作娴熟……一件件精美的玩具从千佛镇多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千佛玩具厂(以下简称:千佛玩具厂)的流水线上鱼贯而出,2024年9月才落户于此的这家企业,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它的到来,不仅为当地产业注入了新动能,更成为乡村振兴“车间下乡”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精准招商加速度 服务破障解企忧
面对企业“引进难”与本地劳动力特别是留守群体“增收难、外出不便”的双重压力,四川省南充阆中市千佛镇党委、政府精准研判,将招商目光锁定于劳动密集、就业门槛适中、效益稳健的产业。千佛玩具厂项目便是这一战略的成果。
该项目从意向洽谈到顺利开业,仅用了令人惊叹的短短13天时间。千佛镇党委、政府对落地企业秉承“有条件马上办、无条件创造条件办”的硬核承诺,以“全周期管家式”服务托举企业发展——通宵达旦协调厂房租赁,限时完成水电气安装调试,无偿提供职工食堂用地……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赢得了企业主的认可,确保企业提前10天顺利开工。
“家门口”端稳饭碗,增收顾家两不误
“以前要么背井离乡,要么守着几亩地,但收入实在有限。”在玩具厂工作的村民张文夫妇俩感慨道,“现在家门口上班,走路十几分钟,老人孩子都能顾上,每月稳稳当当有近9000元收入,这日子真有奔头!”
千佛玩具厂现有近100名员工,其中有12名脱贫人口,绝大多数是本地村民。其岗位技术门槛低,经短期培训即可上手,人均月收入约4000元(计件制,多劳多得)。这份“家门口”的稳定收入,不仅让乡亲们实现了“务工顾家两不误,钱袋渐鼓心更安”的朴实愿望,更如活水般滋润了镇域经济——工人们上下班顺路吃碗热乎饭、买些日用品,周边餐饮店、小超市的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乡村经济在烟火气中焕发出新活力。
拓源头勤搭桥,多措并举稳员工
招聘到一定规模的工人是开工的前提条件,留住员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跨镇拓源解“近渴”。为将工厂规模从现有的近100人扩大至200人,镇党委、政府主动打破地域限制,将招工半径延伸至周边兄弟乡镇及苍溪县龙山镇等邻近区域。每逢周边乡镇的赶集日,镇领导便带头走上街头,支起招工摊位、发放政策传单,用“乡音乡情”为潜在务工者算清“家门口就业”的经济账 骑车20 ——分钟能到厂,计件工资多劳多得,老人孩子都能顾上……这种“送岗上门”的务实举措,既缓解了企业用工需求,也为跨镇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增收的新选择,为企业与村民架起了一座“双向奔赴”的就业连心桥。
走访问需暖人心。由党政领导带队开展“田间地头+院坝座谈”式家访,通过“一对一”谈心精准掌握员工离职动因,建立动态问题台账并实行闭环处理;同步设立员工关怀办公室,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与“诉求直通车”,不定时开展心理动态摸排与需求收集,将“有困难找政府”的承诺转化为“第一时间响应、第一现场解决”的实干担当。这套“把脉问题+纾困解难”的组合拳,既暖了员工心田,又稳了企业用工,为乡村产业振兴筑牢了人力支撑。
机制护航谋长远。千佛镇创新建立“政企员三方定期会商”机制,将“政府+员工+企业座谈会”固定为每季度末的“周五圆桌会”,由镇党政班子、企业负责人、员工代表围坐一堂,直面企业生产难点、员工生活痛点——从“夏季车间降温方案”到“子女入学绿色通道”,从“技能培训需求”到“通勤班车优化”,现场建立问题清单、明确责任时限,形成“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全链条闭环。这套“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把办法落在行动中”的机制,既让员工诉求有处说、困难有人帮,又为企业稳定用工注入“强心剂”,更在政企员三方间架起“连心桥”,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制度根基。
小玩具“转动”大民生。千佛玩具厂的成功落地与稳健运行,只是千佛镇党委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服务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扎根、地方发展的多赢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内生动力。
下一步,千佛镇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精准招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端稳“金饭碗”,奋力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崭新画卷。
机器飞快运转,工人动作娴熟……一件件精美的玩具从千佛镇多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千佛玩具厂(以下简称:千佛玩具厂)的流水线上鱼贯而出,2024年9月才落户于此的这家企业,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它的到来,不仅为当地产业注入了新动能,更成为乡村振兴“车间下乡”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精准招商加速度 服务破障解企忧
面对企业“引进难”与本地劳动力特别是留守群体“增收难、外出不便”的双重压力,四川省南充阆中市千佛镇党委、政府精准研判,将招商目光锁定于劳动密集、就业门槛适中、效益稳健的产业。千佛玩具厂项目便是这一战略的成果。
该项目从意向洽谈到顺利开业,仅用了令人惊叹的短短13天时间。千佛镇党委、政府对落地企业秉承“有条件马上办、无条件创造条件办”的硬核承诺,以“全周期管家式”服务托举企业发展——通宵达旦协调厂房租赁,限时完成水电气安装调试,无偿提供职工食堂用地……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赢得了企业主的认可,确保企业提前10天顺利开工。
“家门口”端稳饭碗,增收顾家两不误
“以前要么背井离乡,要么守着几亩地,但收入实在有限。”在玩具厂工作的村民张文夫妇俩感慨道,“现在家门口上班,走路十几分钟,老人孩子都能顾上,每月稳稳当当有近9000元收入,这日子真有奔头!”
千佛玩具厂现有近100名员工,其中有12名脱贫人口,绝大多数是本地村民。其岗位技术门槛低,经短期培训即可上手,人均月收入约4000元(计件制,多劳多得)。这份“家门口”的稳定收入,不仅让乡亲们实现了“务工顾家两不误,钱袋渐鼓心更安”的朴实愿望,更如活水般滋润了镇域经济——工人们上下班顺路吃碗热乎饭、买些日用品,周边餐饮店、小超市的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乡村经济在烟火气中焕发出新活力。
拓源头勤搭桥,多措并举稳员工
招聘到一定规模的工人是开工的前提条件,留住员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跨镇拓源解“近渴”。为将工厂规模从现有的近100人扩大至200人,镇党委、政府主动打破地域限制,将招工半径延伸至周边兄弟乡镇及苍溪县龙山镇等邻近区域。每逢周边乡镇的赶集日,镇领导便带头走上街头,支起招工摊位、发放政策传单,用“乡音乡情”为潜在务工者算清“家门口就业”的经济账 骑车20 ——分钟能到厂,计件工资多劳多得,老人孩子都能顾上……这种“送岗上门”的务实举措,既缓解了企业用工需求,也为跨镇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增收的新选择,为企业与村民架起了一座“双向奔赴”的就业连心桥。
走访问需暖人心。由党政领导带队开展“田间地头+院坝座谈”式家访,通过“一对一”谈心精准掌握员工离职动因,建立动态问题台账并实行闭环处理;同步设立员工关怀办公室,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与“诉求直通车”,不定时开展心理动态摸排与需求收集,将“有困难找政府”的承诺转化为“第一时间响应、第一现场解决”的实干担当。这套“把脉问题+纾困解难”的组合拳,既暖了员工心田,又稳了企业用工,为乡村产业振兴筑牢了人力支撑。
机制护航谋长远。千佛镇创新建立“政企员三方定期会商”机制,将“政府+员工+企业座谈会”固定为每季度末的“周五圆桌会”,由镇党政班子、企业负责人、员工代表围坐一堂,直面企业生产难点、员工生活痛点——从“夏季车间降温方案”到“子女入学绿色通道”,从“技能培训需求”到“通勤班车优化”,现场建立问题清单、明确责任时限,形成“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全链条闭环。这套“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把办法落在行动中”的机制,既让员工诉求有处说、困难有人帮,又为企业稳定用工注入“强心剂”,更在政企员三方间架起“连心桥”,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制度根基。
小玩具“转动”大民生。千佛玩具厂的成功落地与稳健运行,只是千佛镇党委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服务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扎根、地方发展的多赢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内生动力。
下一步,千佛镇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精准招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端稳“金饭碗”,奋力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崭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