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龙门山为卷 剑南春为墨 年画为彩
四川绵竹加速绘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画卷
文章字数:1,880

  □徐兴铧 本报记者 李鹏飞
  龙门之巅的雪山云海,麓棠温泉的气蒸雾迷;年画村里勾线填色,天益老号酒香醉人;去山间民宿诗意栖居,在玫瑰谷中亲子游乐……在这里,文旅融合正催生出蓬勃的经济活力。绵竹市将认真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德阳市委决策部署,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10.65万人次,同比增长4.05%;实现旅游收入62.93亿元,同比增长4.34%。
  人文浸润 具象化的“绵竹魅力”
  “一走进这里,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味。”游客李明悦一边欣赏色彩艳丽的年画作品,一边称赞道。拓印、上色、描线、点金……走进年画村“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农闲堂,只见游客们正在画师的指导下进行木版年画创作体验。“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既培养了爱好,还能挣钱补贴家用,日子越过越舒心。”画师徐守超介绍,近年来乡村旅游火热,村民们熟练掌握创作手艺后,在家门口当起了画师,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渠道。
  “村里这些‘摸得着’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大家吃上了‘旅游饭’。”年画村党委副书记徐晓燕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磁场”,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今年上半年,年画村接待游客6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2.17亿元。
  明清建筑风格的剑南老街,是以“剑南春遗址”和国家级文保单位“天益老号”明清古酒坊遗址为依托,充分挖掘整合白酒文化、年画文化、三国文化、茶坊文化打造而成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500米长的青石板巷串联起了古窖池群、川酒会馆、关帝庙、年画坊、古戏台等特色景点,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在绵竹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商与美酒爱好者‘香’聚剑南老街,共吸引22万市民和游客热情参与,创下了2.3亿元的白酒销售额,带动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配套产业增收4.23亿元。”绵竹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美酒名城”的产业实力和文化魅力,随着大型节会的举办越来越具象化了。
  山水禀赋 “凉资源”变“热产业”
  今年入夏以来,在绵竹市清平镇、广济镇、九龙镇等沿山镇,依托青山绿水打造的避暑旅游景区、景点和农家民宿,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感受“清凉一夏”。
  在九龙镇龙门山云溪谷漂流景区,长达6.5公里的漂流河道蜿蜒山间。游客们穿上救生衣、坐上气垫船,顺着河道急速而下,时而惊险地越过激流险滩、时而欢快地冲过浪尖,在山水之间体验速度与激情。进入7月以来,该景区日均游客接待量稳定在4000至5000人次,更创造了单日接待超7000人次的纪录。
  走进广济镇云盖村“良栖山舍”民宿的厨房,老板蔡发蓉系着围裙,麻利地为客人准备着午餐。院坝里,各地牌照的私家车停得满满当当;树荫下,几名游客正悠闲地喝茶,山风穿堂而过,带走了酷暑的燥热。“七八月份,村里的民宿基本上天天客满。”蔡发蓉介绍,云盖村气候凉爽、风景宜人,每年5月到10月都会吸引很多成都、绵阳、德阳等地的游客前来避暑,短则几日、长则数月,已经从“半日游”逐步发展为“夏季旅居”。目前当地有民宿44家,去年共接待住客50余万人次、短客1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00余万元。“我们从成都过来的!没想到这么近就有这么凉快、亲近自然的地方,绵竹真好!”有游客激动地表示。
  类似的“爆款”,在绵竹不是孤例。今年以来,清平镇依托九顶山山歌、九顶山清平火儿炕山腊肉制作技艺等非遗资源和深厚的羌汉文化底蕴,全力打造九顶山非遗(绵竹)体验中心和雪野川羌汉聚落度假区项目。项目完工后,游客不仅能沉浸式感受非遗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还能深度参与羌绣、咂酒、篝火晚会等羌族风情特色活动。
  蓝图已展 “诗和远方”的绵竹愿景
  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德阳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作出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决定。绵竹作为德阳文旅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展望未来,绵竹将坚定实施文旅争先发展战略,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维,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进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融合,构建以年文化、酒文化、浅山度假为核心,特色镇(街道)竞相发展的“3+N”文旅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彰显人民性、体现时代感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绵竹将努力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力争到2027年,全年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到2030年,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文旅产业对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旅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努力为德阳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贡献更多绵竹力量。
  (绵竹市委宣传部供图)
发布日期: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