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政策宣讲“声”入人心 互助保障情暖重庆
文章字数:3,710




核心提示:
在重庆,层叠的楼宇间流淌着劳动者的汗水与梦想。这座拥有三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既是制造业重镇,也是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的热土。在这里,职工互助保障工作正如一股温润而坚定的暖流,缓缓浸润着每一位劳动者的心田。
自2014年成立以来,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重庆办事处(以下简称“重庆办事处”)始终坚守“聚小钱、办大事”的互助理念,以“汇爱互助互济,扶危至善至诚”为宗旨,为职工筑起一道抵御因病致贫、因意外致困的坚实屏障。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持续深入、形式多样、精准高效的政策宣传宣讲工作。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推动互助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精准宣讲:从“面对面”到“心贴心”
“职工互助保障到底是什么?能为我带来什么?”这曾是许多企业职工,尤其是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初次接触互助保障时最真实的疑问。为了真正消除这些疑虑,重庆办事处的宣讲团队坚持“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深入基层、走进厂矿企业、奔赴街道社区,开展了一场场有温度、有回响的“零距离”政策宣讲。
2023年,重庆办事处积极落实重庆市总工会《推进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提质扩面工作方案》,组织多场工作推进会,走进乡镇街道、村组社区,直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农民工群体。宣讲队员手持政策折页,站在人群中间,用带着重庆口音的朴实语言,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一年来,累计开展线下宣传活动20余场,发放宣传品2万余份、宣传资料30万余份,接受咨询上万人次。
一位刚参加完宣讲活动的快递小哥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保险啊保障啊离我们很远,也看不懂那些复杂条款。但听他们一讲就明白了,我们每天在路上跑,最怕的就是磕磕碰碰。现在有了这个保障,心里踏实多了!”
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和需求差异,重庆办事处还开展分层分类宣讲:面向企业决策层和管理人员,侧重分析互助保障在完善职工福利体系、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凝聚力方面的价值;而对于一线职工,则更多通过真实理赔案例的讲述,用“身边事”解释“大政策”,让职工直观感受到“平时付出滴水恩,难时获得涌泉报”的互助理念。这种“量体裁衣”式的宣讲策略,不仅提高了政策传达的精准度,更增强了职工对工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宣讲团队还特别注重与职工的互动交流,在每场宣讲会后设置答疑环节,确保每一位职工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回应。他们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在企业食堂、休息区等职工聚集的场所开展小型座谈,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政策,让职工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互助保障的好处。这种贴心服务赢得了广大职工的赞誉,许多职工在了解政策后当场办理入会手续,实现了从“要我入会”到“我要入会”的转变。
创新载体:从“传统传单”到“智慧矩阵”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重庆办事处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宣传载体与方式,构建起“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的全媒体宣传矩阵,让政策宣传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入”千家万户。
官方微信公众号“重庆互助会”已成为线上宣传和服务的核心阵地。在这里,会员不仅可以随时查阅各类保障政策、实施细则,还能直接查询本人的入会状态、理赔进度、救助慰问记录,甚至在线阅读健康体检报告。通过融合服务与宣传,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显著提升。此外,重庆办事处还创新推出“健康杯会员线上答题迎福”活动,将会员关心的政策知识融入趣味问答,参与答题即可抽取实用福利。仅2024年,就推出18期线上活动,总点击量逾2.5万次,真正实现了“在服务中宣传,在宣传中服务”。
2024年,恰逢重庆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开展十周年,重庆办事处成功策划并举办十周年成果发布活动。其间推出的“点亮红雨伞”微信小程序,参与人数突破12万,转发量3万余次,浏览量高达157万次,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主动报道和转载,相关话题总曝光量突破3146.8万人次,形成了现象级的传播效应。这场活动不仅展示了十年来的丰硕成果,更通过情感化、互动化的设计,让职工在参与中深化对互助保障的理解与认同。
不仅如此,重庆办事处还主动“破圈”,与市工商联深度合作,借助“渝商微课”直播平台,面向全市民营企业开展互助保障专场宣讲。一场直播吸引了1.45万人次在线观看,打破了时空限制,极大拓展了政策的覆盖面和提升了传播效能。这种跨界合作,不仅体现了重庆办事处主动作为的服务意识,也展现了其在宣传策略上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重庆办事处还积极探索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制作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短视频,通过真实案例再现、动画演示等方式,将复杂的政策条款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内容。这些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后,获得了大量点赞和转发,有效扩大了政策的知晓度。同时,重庆办事处还定期开展线上直播答疑活动,邀请业务骨干在线解答职工疑问,实现了与职工的实时互动,提升了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融合渗透:从“单一输出”到“场景浸润”
重庆办事处深刻认识到,有效的宣传不能停留在“单方面讲述”,而应融入职工生活的多样场景,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关怀、建立信任。近年来,重庆办事处积极融入市总工会组织的大型活动,借势发力、精准渗透。
在重庆市第二届职工运动会的赛场上,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餐饮行业劳动和技能竞赛的现场,总能看见互助保障的宣传展位。工作人员身着统一服装,面带微笑,一边发放宣传册,一边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保障内容。“原来工会的互助保障还能在看比赛的时候了解,一点都不枯燥!”一位刚参加完运动会投篮比赛的青年教师说道。
2025年,这种场景化宣传进一步深化。7月26日,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互助保障杯”渝陕鄂川边区象棋邀请赛在巫溪开幕。来自4个省市的21个区县、34支队伍、168名选手在“楚河汉界”间切磋技艺。赛场内外,“职工互助保障”的标识和宣传展板随处可见,赛事秩序册上印有详细的政策简介。许多参赛者和观众第一次了解到,原来职工互助保障还可以和传统文化活动如此自然地结合。
同月,在风景如画的丰都南天湖景区,2025年“互助保障杯”重庆市职工健步走活动热烈举行。41支队伍、300余名职工在湖光山色中阔步向前。这场活动不仅倡导了健康生活方式,更让“互助保障”的品牌伴随欢声笑语深入人心。一位来自基层工会的干部感叹道:“这种活动好!既锻炼了身体,又了解了政策,还认识了朋友,一举多得!”
此外,重庆办事处还通过冠名支持各类文体活动、劳动竞赛等,将互助保障的品牌形象植入职工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场景化宣传,不仅避免了职工对传统宣传方式的抵触情绪,还在愉悦体验中增强了品牌好感度和记忆度。
重庆办事处还创新性地将宣传触角延伸至职工的健康管理场景中。通过与体检机构合作,在职工健康体检报告中嵌入互助保障政策介绍,让职工在关注健康的同时了解保障政策。同时,在职工疗休养活动中安排政策宣讲环节,让职工在放松身心的过程中获取有用的保障信息。这种场景融合的宣传方式,让职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实现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成效与回响:数字背后是温度
多年来的持续耕耘,重庆办事处的政策宣传宣讲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职工互助保障的社会认知度、参与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那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和真情流露的反馈。
截至2025年7月底,重庆办事处累计吸纳会员单位2.15万家,发展会员291.78万人,汇聚会费15.62亿元;累计为39.61万人次申领互助金10.12亿元;为2.78万人次发放救助金、慰问金6679.16万元。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被温暖的家庭,一个被减轻了的负担,一份被守护住的希望。
一位获得重大疾病互助金的中学教师在感谢信中写道:“当我收到那笔沉甸甸的互助金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职工之家’的力量。平时微不足道的投入,在困难时刻真的能汇聚成涌泉般的回报。”这样的故事,正在重庆各个角落不断发生。
某制造企业职工小王分享了他的经历:“去年我突发重病,医疗费用高达20多万元。正在全家为医疗费发愁时,工会同志主动上门,帮我办理了互助金申领手续,很快我就收到了8万多元的互助金。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小王的案例通过重庆办事处的宣传,让更多职工看到了互助保障的实际价值。
如今,“一地入会全市可理赔,职工互助保障找工会”的口号已响彻巴渝大地。职工互助保障不再只是一项陌生的政策,而是成为重庆工会组织中一张靓丽的名片,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一个真正服务职工、温暖人心的重要载体。
后记:
回顾重庆办事处的宣传实践,其成功离不开几个关键原则:始终以职工为中心,说职工听得懂的话,解决职工最关心的事;敢于创新求变,善用新技术、新平台,让传统宣传焕发新生;注重场景融合,让政策宣传自然而然地成为职工生活的一部分。
展望未来,重庆办事处将继续深化“多维宣传、全域覆盖、精准服务”的格局,进一步推动宣传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探索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的宣传形式。同时,将继续讲好互助故事,用真实的案例和温情的话语,不断巩固和提升职工互助保障的社会公信力与品牌影响力,让互助保障的阳光照耀更多劳动者,为构建和谐稳定、充满温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更大力量。
特约通讯员 刘启阳 特约记者 何军林
发布日期: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