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践行大食物观 共筑粮食安全屏障
文章字数:981
10月12日至15日,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在北京平谷召开。作为供销社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国家队”,中农集团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农服”)受邀参会。会上,中农农服创新中心技术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曲晓晶发表主题报告,系统分享“碳氮平衡技术革命”成果,为农食系统转型与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创新方案。
本次WAFI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大会邀请到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农领域知名科学家、高校校长、教育家、企业家、优秀青年代表等近800位嘉宾,与国内农业科技领域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全球农业科技前沿议题,共探农食行业挑战与发展路径,携手推动农业科技政策优化、模式革新与产业升级,共同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曲晓晶在报告中指出,当前传统农业面临“高产与品质失衡、过量施肥致环境与土壤问题”双重困境,而碳氮平衡理论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核心路径——碳是作物养分需求核心(占比超40%),氮决定产量潜力,二者协同是平衡高产、提质与土壤健康的关键。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中农农服联合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研究院,依托多菌种分段式发酵技术,研发出“超高浓度酵萃工艺”:通过90余株菌种逐级分解有机物料,生成可被作物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碳,同步富集多酚、黄酮及11.34%小分子活性肽(100%吸收),解决传统化肥“氮多缺碳”、有机肥“碳多缺氮”的应用痛点。
基于该技术,中农农服构建了作物全生育期碳氮平衡产品体系:核心产品“益农田”叶面肥可促进光合作用,经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10年监测试证,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上增产11%-18%,甜菜增产超30%,同时实现化肥减施15%;2025年新增的“种田人”“碳索者”碳氮平衡复合肥、水溶肥和冲施肥,形成“底肥养地、追肥增效、叶面补养”的闭环管理模式,推动“健康作物→健康土壤”绿色循环。2025年升级调研显示,应用该体系的水稻根系抗倒伏能力提升、稻穗颖花量增加,玉米单穗重达600g(籽粒重近500g),增产10%-20%。
曲晓晶表示,碳氮平衡技术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基于作物生长底层逻辑的农业新范式。中农农服已同时与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紧密合作,构建“科研—示范—推广”一体化综合性农业创新平台,为广大农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中农农服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深化与全球同仁合作,以技术赋能绿色农业,为践行大食物观、筑牢粮食安全屏障持续贡献力量。
据中华合作时报
本次WAFI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大会邀请到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农领域知名科学家、高校校长、教育家、企业家、优秀青年代表等近800位嘉宾,与国内农业科技领域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全球农业科技前沿议题,共探农食行业挑战与发展路径,携手推动农业科技政策优化、模式革新与产业升级,共同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曲晓晶在报告中指出,当前传统农业面临“高产与品质失衡、过量施肥致环境与土壤问题”双重困境,而碳氮平衡理论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核心路径——碳是作物养分需求核心(占比超40%),氮决定产量潜力,二者协同是平衡高产、提质与土壤健康的关键。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中农农服联合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研究院,依托多菌种分段式发酵技术,研发出“超高浓度酵萃工艺”:通过90余株菌种逐级分解有机物料,生成可被作物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碳,同步富集多酚、黄酮及11.34%小分子活性肽(100%吸收),解决传统化肥“氮多缺碳”、有机肥“碳多缺氮”的应用痛点。
基于该技术,中农农服构建了作物全生育期碳氮平衡产品体系:核心产品“益农田”叶面肥可促进光合作用,经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10年监测试证,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上增产11%-18%,甜菜增产超30%,同时实现化肥减施15%;2025年新增的“种田人”“碳索者”碳氮平衡复合肥、水溶肥和冲施肥,形成“底肥养地、追肥增效、叶面补养”的闭环管理模式,推动“健康作物→健康土壤”绿色循环。2025年升级调研显示,应用该体系的水稻根系抗倒伏能力提升、稻穗颖花量增加,玉米单穗重达600g(籽粒重近500g),增产10%-20%。
曲晓晶表示,碳氮平衡技术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基于作物生长底层逻辑的农业新范式。中农农服已同时与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紧密合作,构建“科研—示范—推广”一体化综合性农业创新平台,为广大农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中农农服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深化与全球同仁合作,以技术赋能绿色农业,为践行大食物观、筑牢粮食安全屏障持续贡献力量。
据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日期: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