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本版导读

桑果变“金果” 村民腰包鼓起来
绵竹助推甘洛跑出农文旅融合“加速度”
文章字数:1,288
  □周韵 尹翔 本报记者 李鹏飞
  眼下,秋日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田坝镇罗群村,晴空澄澈如洗,白云悠然浮动。桑旅融合产业园内,整齐排列的桑树在微风中舒展枝叶,绿叶间偶见几颗紫红的桑果点缀。村民们三三两两分散在山坡,躬身除草的身影与青山相映,勾勒出一幅恬淡宁静的农耕图景。
  “现在我们村的桑旅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我在园区里采桑葚,平均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还能照看自家的桑树。如今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是越过越甜了。”罗群村村民赵安秀笑着说。
  两年前,罗群村桑旅融合产业园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这个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和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的农旅项目,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却因园区道路狭窄、排水系统老化等基础设施问题制约了发展。2023年6月,绵竹市第四轮对口帮扶甘洛县工作全面启动,前线指挥部经过深入调研、精准施策,陆续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对产业园区实施系统性改造升级,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改造过程中,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巧妙融合“桑果采摘”与“生态休闲”,既保留了彝家农耕文化的原真韵味,又为游客打造出春季赏景、徒步健身、体验民俗的多元空间。一条条拓宽的道路、一道道畅通的沟渠,不仅破解了昔日的“发展梗阻”,更成为桑旅产业提质增效的黄金纽带。
  “以往桑果成熟季,园区日均接待游客量在500人次左右。随着绵竹市对口帮扶资金的投入,曾经的‘深闺村落’如今已变身热门打卡地,游客量提升了50%。”据罗群村村干部李松介绍,随着桑旅产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农家菜肴、选购特色农产品,有效带动了“亲子游”和“周边游”市场的蓬勃发展。
  目前,罗群村通过规模化发展桑葚种植产业,园区核心种植区达300亩,总规模扩展至1200亩,年产鲜果20万斤、桑叶10万斤,年综合收益突破70万元。秉持“一粒桑葚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理念,该村深度开发产业链,成功推出果桑酒、桑叶面、桑葚干等系列特色加工产品。同时,通过连续三年举办果桑采摘节,有机整合儿童游乐场、观光步道等配套设施,形成集农业生产、加工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园区。
  园区还创新打造妇女赋能平台,建成可容纳150人的妇女培训中心和儿童驿站,构建起覆盖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的乡村人才培育体系。当地传统竹编工艺通过创新设计焕发新生,瓷胎竹杯、竹编花篮、玫瑰竹艺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手工艺品,不仅成为游客青睐的文化“伴手礼”,更开辟了村民多元化增收的新路径。
  “今年以来,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统筹专项帮扶资金持续推进园区升级改造工程,当前农家乐项目正加紧施工。经过两年的建设,园区游客承载力实现倍增,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超5万元。”绵竹援彝干部、甘洛县田坝镇副镇长吴建平表示,指挥部将继续完善罗群村桑旅融合产业园区功能,以“农文旅”深度融合构建长效富民机制。
  如今,桑果这颗“金果子”已成为撬动罗群村振兴的支点,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串联起种植、加工、旅游的完整产业链,成为甘洛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劲引擎。从深藏山间的传统村落,到游人如织的生态园区,这里孕育的“紫色经济”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发布日期: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