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成就显著
文章字数:2,174
□本报记者 冯庄
10月21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统计专项组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总结了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统计工作成果,研究部署了下阶段工作安排,力求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实工作举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五年来,川渝两地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积厚成势,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经济成绩单。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由2019年不足6.4万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8.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3%上升至6.5%,占西部地区比重达30.3%;年均增长5.4%,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区域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全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提速增量,发展能级乘势跃升。川渝两省市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总牵引,紧密结合两地实际,扎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2024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两个新万元台阶。从财政实力看,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632.1亿元,比2019年增加1455.7亿元,年均增长6.2%;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1864.9亿元,比2019年增加2337.0亿元,年均增长4.5%。从产业基础看,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达到6202.2亿元,年均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达到31248.0亿元,年均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49742.8亿元,年均增长6.0%。从要素支撑看,人口集聚效应明显,2024年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853.5万人,比2019年末增加4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提高至7%;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5万亿元,年均增长9.6%,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7万亿元,年均增长12.6%;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增强,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用,千亿方天然气生产基地加快建设,2024年川渝两地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达到6202.8亿千瓦时,是2019年的1.4倍,规模以上天然气产量达到830.2亿立方米,是2019年的1.5倍。
协同共兴,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川渝两省市突出双核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以城带乡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双核引领作用凸显。2024年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经济总量分别突破2.9万亿元、2.6万亿元,分别是2019年的1.4倍、1.3倍,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超过34%、30%。同时,区域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成渝中部地区加快崛起,2024年成渝中部地区经济总量达到13963.2亿元,是2019年的1.4倍;推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川渝高竹新区、万达开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支持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涉藏州县、大小凉山等规划区外其他地区积极“融圈入群”,带动全域协同发展。此外,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09%,比2019年提高4.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7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24%,比2019年提高2.5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2个百分点。城市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的市(州)有9个、较2019年增加2个,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的县(市、区)达36个、较2019年增加18个;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的区(县)达26个、较2019年增加8个。
创新赋能,现代经济体系加速构建。川渝两省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强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方面,研发投入持续增强,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发经费支出达2065.5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49%,比2019年提高0.47个百分点。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2019年的7个增至2024年的10个,川渝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台(套)。创新主体加快培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突破2.5万家。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2.8万件,是2019年的2.6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500亿元,是2019年的2.6倍。产业创新方面,川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增加值达24230.1亿元、是2019年的1.4倍,年均增长5.8%。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15.4%、9.1%。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培育,成功创建荣昌猪、三峡柑橘、长江上游榨菜等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总产量达到3811.6万吨。经济中心建设方面,巴蜀特色国际消费目的地加快建设,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5.8%,增速比全国高2.3个百分点。其中,网上零售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竞相发展,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年均两位数增长。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二个五年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川渝两省市将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紧扣打造“两中心两地”和党中央赋予重庆的“三中心一走廊”、赋予四川的“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战略定位,加快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10月21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统计专项组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总结了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统计工作成果,研究部署了下阶段工作安排,力求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实工作举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五年来,川渝两地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积厚成势,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经济成绩单。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由2019年不足6.4万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8.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3%上升至6.5%,占西部地区比重达30.3%;年均增长5.4%,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区域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全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提速增量,发展能级乘势跃升。川渝两省市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总牵引,紧密结合两地实际,扎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2024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两个新万元台阶。从财政实力看,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632.1亿元,比2019年增加1455.7亿元,年均增长6.2%;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1864.9亿元,比2019年增加2337.0亿元,年均增长4.5%。从产业基础看,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达到6202.2亿元,年均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达到31248.0亿元,年均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49742.8亿元,年均增长6.0%。从要素支撑看,人口集聚效应明显,2024年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853.5万人,比2019年末增加4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提高至7%;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5万亿元,年均增长9.6%,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7万亿元,年均增长12.6%;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增强,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用,千亿方天然气生产基地加快建设,2024年川渝两地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达到6202.8亿千瓦时,是2019年的1.4倍,规模以上天然气产量达到830.2亿立方米,是2019年的1.5倍。
协同共兴,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川渝两省市突出双核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以城带乡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双核引领作用凸显。2024年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经济总量分别突破2.9万亿元、2.6万亿元,分别是2019年的1.4倍、1.3倍,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超过34%、30%。同时,区域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成渝中部地区加快崛起,2024年成渝中部地区经济总量达到13963.2亿元,是2019年的1.4倍;推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川渝高竹新区、万达开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支持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涉藏州县、大小凉山等规划区外其他地区积极“融圈入群”,带动全域协同发展。此外,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09%,比2019年提高4.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7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24%,比2019年提高2.5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2个百分点。城市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的市(州)有9个、较2019年增加2个,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的县(市、区)达36个、较2019年增加18个;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的区(县)达26个、较2019年增加8个。
创新赋能,现代经济体系加速构建。川渝两省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强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方面,研发投入持续增强,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发经费支出达2065.5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49%,比2019年提高0.47个百分点。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2019年的7个增至2024年的10个,川渝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台(套)。创新主体加快培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突破2.5万家。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2.8万件,是2019年的2.6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500亿元,是2019年的2.6倍。产业创新方面,川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增加值达24230.1亿元、是2019年的1.4倍,年均增长5.8%。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15.4%、9.1%。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培育,成功创建荣昌猪、三峡柑橘、长江上游榨菜等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总产量达到3811.6万吨。经济中心建设方面,巴蜀特色国际消费目的地加快建设,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5.8%,增速比全国高2.3个百分点。其中,网上零售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竞相发展,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年均两位数增长。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二个五年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川渝两省市将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紧扣打造“两中心两地”和党中央赋予重庆的“三中心一走廊”、赋予四川的“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战略定位,加快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发布日期: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