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百年风雨 止于至善
文章字数:1,741
绥山巍巍,朗水迤迤,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这片“地灵所钟、人文蔚起”的红色热土,自古就有“耕读传家、仁义继世”的文化基因,铸就了“科第仕宦、甲于蜀都”的文脉传奇。1925年,承千年文脉,应新学潮流,营山中学应运而生。作为川东北地区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教育启蒙下营山县建立的第一所新式中学,营山中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民族命运血脉相连,在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中,唱响了一曲“百年风雨、止于至善”的青春之歌。
一、启迪民智,创办新学(1925—1930年)
1925年,在社会贤达李子麟、段深萍、陈筱韩等人的积极倡议下,经批准,成立建校筹备委员会,变卖营山学产、会产建立了营山县第一所新式中学——营山县立初级中学。建校伊始,学校便积极回应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呼声,融合东西方教育理念,开设了国文、现代文、物理、化学、代数、历史、地理、音乐、图画、军事操等新式课程,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前沿阵地。
二、烽火激荡,革故鼎新(1931—1948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学校迅速成立义勇军,开设童子军课,师生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组织抗日宣传队,深入群众开展抗战动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精神。1939年,学校建立党组织,在党的引领下,师生们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学习革命理论,反抗压迫,追求正义。1949年,师生们积极配合战略反攻,广泛发展党员、联络群众、扩大统一战线,红色信仰根植营中。
三、保卫胜利,百废待兴(1949—1977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新生的人民政权接管营山中学,营山县立初级中学与抗日名将邓锡侯捐建的私立晋德中学、营山女中、私立明镜中学合并为营山中学校,并开设高中班,至此营山中学成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这一时期,学校逐步建立健全了党、团、少先队和工会等组织,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吃透两头”、钻研教材、因材施教,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学校成立抗美援朝协会,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爱国热潮。1959年后,营中人始终以无私的家国担当砥砺初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四、东风重来,加快发展(1978—2011年)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学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上来,围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培养要求,推行“四线”德育机制,按照“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兴规建制,创办“萋草”“萌芽”文学社,学校发展呈现出勃勃的时代生机。1999年后,学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创建“三全”“四化”“四寓”德育模式,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同步驶入了动力强劲的发展快车道。
五、百年跨越,创新引领(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根植厚重历史底蕴、顺应教育发展潮流,在开放与融合中变革创新,努力办好“负责任、有温度、舒展生命个性”的人民满意教育,提出了“德教为先,识传为本,绿色发展,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尽责,为民族伟大复兴育人”的办学宗旨,明确了三大发展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刚健有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一支“与时俱进、学高善导、追求卓越、具有教育家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德识并重、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巴蜀名校。近年来,学校加快发展建设,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教育部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一校两区办学格局正式形成,课程形态、管理方式、培养模式、育人方式等全面革新,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大数据精准教学、急救教育、科学教育等办学特色日益彰显。
在百年跨越的历史关头,营中人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勇担当高水平自立自强教育重任,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瞄准学校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特色性)定位,深入贯彻教育强国战略,持续推进数智赋能,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全面深化育人方式变革,朝着建设高质量学术性科技高中的新目标,狠抓“质量兴校、特色发展、文化铸魂、创新引领”,持续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和育人水平,以高质量育人答卷赓续百年华章,以创新引领内涵式发展掀开百年跨越的崭新历史篇章。
发布日期: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