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巫山烤鱼 永远的乡愁与传承
文章字数:2,863
李自平(重庆)
巫山是我的故乡,也是我的根。巫山的一草一木、一品一物,都让我时刻牵肠挂肚。特别是巫山烤鱼,更是让我魂牵梦萦,无数次在梦中大快朵颐。看到巫山正大力打造“三峡鱼城”,我仿佛闻到烤鱼的焦香穿越时间和空间,从我故乡的大街小巷飘来,从我的记忆中飘来,勾连起无数温暖的时光。
烤鱼中的亲情
以前,鱼是稀罕物,只有逢年过节,镇上的集市才会有少量河鱼卖,价格贵得让人望而却步。我家住在高山上,父母靠几亩薄田谋生,主食常年是红苕、洋芋和玉米,配菜永远是咸菜加青菜,偶尔吃一顿腊肉就是难得的荤腥。读到课本中“但爱鲈鱼美”的诗句时,满脑子都想象着鱼肉的鲜美,幼小的我对吃鱼充满向往。
十岁那年寒假,临近春节,母亲带我翻山越岭,去镇上置办年货。说是置办年货,实际就是给小孩子买套衣服,再买点豆皮、粉条等副食佐料,但对那时候的人来说,已是一年到头最大的奢侈。路过卖鱼的摊位时,我看到鱼在水里活蹦乱跳,鳞片闪着银亮的光,心中满是羡慕。母亲估计看到了我的表情,拉着我加快脚步,迅速离开摊位。
“幺嬢、幺嬢,等一哈!”我们刚离开鱼摊,就听到后面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和母亲回头一看,原来是大表姐提着一条鱼从后面小跑过来。大表姐是舅舅家的长女,表姐夫是手艺很好的石匠,靠打石碑赚钱,家庭条件较好。“您和弟弟也在买年货啊,我在买鱼的时候看到了你们,给你们也买了一条。”表姐顺手把鱼递给母亲,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回家路上,母亲几次对我说:“你大表姐好有心,晓得我们没有吃过鱼!”
当晚回到家,可把母亲难住了,因为当时表姐和我们都要办完年货后赶路,没说几句话就分手了,母亲没有问表姐鱼该怎么做。姐姐当时上初中,她说上课时听老师说过烤鱼。母亲说:“那你就和我一起,来做烤鱼。”
虽然母亲从来没有做过烤鱼,好在母亲做饭是把好手,村里人家有红白喜事,她都是掌勺的核心成员。母亲将土灶台点燃了,把鱼处理干净后,在鱼身划上几刀,抹上盐巴和自家晒的辣椒粉,然后架在灶台上用柴火慢慢烤。柴火的浓烟带着松木的清香,裹着鱼肉的油脂,滋滋作响地升腾起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我围在灶台边,眼睛盯着母亲翻动着的鱼,口水在嘴里打转。
鱼烤好时,外皮焦脆金黄,轻轻一撕就露出雪白的鱼肉,蘸着烤出的油汁,入口先是柴火的焦香,接着是辣椒的辛烈,最后是鱼肉本身的鲜甜,滋味层层递进,让人欲罢不能。那天我们一家人吃得十分尽兴,连鱼骨头都所剩无几,母亲坐在一旁看着我们,脸上满是笑容。
岁月流转,我早已长大成人,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鱼肉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各种做法层出不穷。但无论吃过多少山珍海味,都不及童年那顿柴火烤鱼的滋味。那味道里,有表姐的善良与疼爱,有母亲的温柔与牵挂,有清贫岁月里最珍贵的温暖。
烤鱼中的乡音
我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巫山的教师岗位,到学校报到时,校长问我:“今天我们欢迎新老师,想吃啥子你自己定。”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校长,吃烤鱼!”这顿烤鱼开启了我工作的生涯,我吃得很满足,吃得异常兴奋。“酒品饭品看人品。”校长席间不时对我点头,称赞我性格真诚开朗。
我对待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工作之余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很快我就被调到县级部门工作。从农村到县城工作后,我专门把父母接到城里玩了一天,请他们欣赏雄伟的长江大桥,晚上特别安排在江边吃正宗烤鱼。看着桌上色香味俱全的烤鱼,我们自然又谈到了童年那顿烤鱼,一家人都不由得热泪盈眶。父亲破天荒地喝了一口啤酒,母亲说那是她一辈子吃得最踏实的一顿饭。
正宗巫山烤鱼的做法极具特色,与其他的烤鱼大不相同。选用的鲜鱼,肉质紧实细嫩。处理干净后,用特制的香料腌制半小时,再放到炭火上烤至七八成熟,然后放入铺满豆芽、魔芋、土豆的铁盘里,浇上用豆瓣酱、辣椒、花椒、八角等几十种香料熬制的红油,放在小火上慢慢煨煮。这种手艺,是巫山人在长期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智慧,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承载着巫山人独特的情感。
后来工作调动,我离开巫山到重庆城区工作,繁华的都市里餐馆林立,美食无数,我却总找不到记忆中的味道。每当加班到深夜,或是感到孤独时,就格外想念巫山的烤鱼。那味道,牵引着我一次次回到故乡。
每次回家,刚到巫山境内,看到熟悉的青山绿水,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湿润气息,第一个念头便是去吃一顿巫山烤鱼。
县城的烤鱼店大多开在江边,店面不大,却充满烟火气。很多烤鱼店老板都认识我,见面就是“弟儿,又回来了啊!”熟悉的问候,瞬间驱散了我驾车的疲惫,让我感觉从未离开过。坐在烤鱼店里,窗外云雾缭绕,耳边江水滔滔,身边乡音袅袅。夹一块烤鱼,蘸着浓稠的汤汁,瞬间唤醒了我所有味觉记忆。
烤鱼的烟火气,穿越了岁月的长河,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串联了家乡与远方。每次离开巫山,我都会特意去巫山烤鱼店打包一份真空包装的烤鱼调料,带到城里自己做。虽然没有家乡的炭火,但煮出来的味道,总能慰藉漂泊的心灵。那麻辣鲜香的味道,是乡音的回响,是乡愁的寄托,提醒着我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巫山。
烤鱼中的传承
随着巫山交通的不断发展、全域旅游的不断壮大、宣传推广的不断加力,巫山烤鱼悄然走出三峡,走向全国。无论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小城市,都能看到巫山烤鱼店的身影。曾经藏在巫山深巷里的烤鱼,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特色美食,传递着巫山的味道。
虽然很多巫山烤鱼店开在外地,但大多数老板都是巫山人,他们带着家乡的手艺,将巫山烤鱼的味道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各地食客。为了适应不同地区食客的口味,他们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适当改良,但始终保留着烤鱼最核心的味道。这种坚守与创新,让巫山烤鱼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始终能够站稳脚跟。
我妻弟毕业于上海一所大学,也在国外大学当过交换生,后来成为一名律师,在一家知名企业干得风生水起。某一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准备在重庆主城区及上海开几家巫山烤鱼店。我问他好好的工作不干,为什么要选择开烤鱼店?他说在国外学习期间,听到来过巫山的外国游客对巫山烤鱼赞不绝口,作为土生土长的巫山人,有责任将巫山烤鱼这张名片进行传承和推广。
他说干就干,立即从企业辞职,带着合伙人回巫山吃遍了每家烤鱼店,每吃一家都详细对比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烤鱼店生意很好。
有一次,我带着同事去他店里吃巫山烤鱼,同事是东北人,从未吃过如此麻辣鲜香的食物,起初有些犹豫,尝了一口后便停不下来,连连赞叹:“这味道太绝了!”抬头看见邻桌几个外国小伙子在用餐,交流得知他们是附近大学的留学生,每周都要过来吃烤鱼,还说今年要去巫山看红叶。看着他们享受美食的样子,我瞬间明白了妻弟选择做巫山烤鱼的意义。
巫山烤鱼的传承,是一种文化传递,更是一种精神传递。每一家巫山烤鱼店,都是一扇文化窗口,都是一种文化展示。巫山烤鱼从巫山的江边走向全国,从一道地方小菜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是传统手艺的生命力,是文化传承的力量。这告诉我们,最动人的味道,永远与情感相连;最珍贵的传承,永远与根脉相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藏在食物里的亲情、乡音与文化,都会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回家的方向,支撑着我们努力前行。
巫山是我的故乡,也是我的根。巫山的一草一木、一品一物,都让我时刻牵肠挂肚。特别是巫山烤鱼,更是让我魂牵梦萦,无数次在梦中大快朵颐。看到巫山正大力打造“三峡鱼城”,我仿佛闻到烤鱼的焦香穿越时间和空间,从我故乡的大街小巷飘来,从我的记忆中飘来,勾连起无数温暖的时光。
烤鱼中的亲情
以前,鱼是稀罕物,只有逢年过节,镇上的集市才会有少量河鱼卖,价格贵得让人望而却步。我家住在高山上,父母靠几亩薄田谋生,主食常年是红苕、洋芋和玉米,配菜永远是咸菜加青菜,偶尔吃一顿腊肉就是难得的荤腥。读到课本中“但爱鲈鱼美”的诗句时,满脑子都想象着鱼肉的鲜美,幼小的我对吃鱼充满向往。
十岁那年寒假,临近春节,母亲带我翻山越岭,去镇上置办年货。说是置办年货,实际就是给小孩子买套衣服,再买点豆皮、粉条等副食佐料,但对那时候的人来说,已是一年到头最大的奢侈。路过卖鱼的摊位时,我看到鱼在水里活蹦乱跳,鳞片闪着银亮的光,心中满是羡慕。母亲估计看到了我的表情,拉着我加快脚步,迅速离开摊位。
“幺嬢、幺嬢,等一哈!”我们刚离开鱼摊,就听到后面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和母亲回头一看,原来是大表姐提着一条鱼从后面小跑过来。大表姐是舅舅家的长女,表姐夫是手艺很好的石匠,靠打石碑赚钱,家庭条件较好。“您和弟弟也在买年货啊,我在买鱼的时候看到了你们,给你们也买了一条。”表姐顺手把鱼递给母亲,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回家路上,母亲几次对我说:“你大表姐好有心,晓得我们没有吃过鱼!”
当晚回到家,可把母亲难住了,因为当时表姐和我们都要办完年货后赶路,没说几句话就分手了,母亲没有问表姐鱼该怎么做。姐姐当时上初中,她说上课时听老师说过烤鱼。母亲说:“那你就和我一起,来做烤鱼。”
虽然母亲从来没有做过烤鱼,好在母亲做饭是把好手,村里人家有红白喜事,她都是掌勺的核心成员。母亲将土灶台点燃了,把鱼处理干净后,在鱼身划上几刀,抹上盐巴和自家晒的辣椒粉,然后架在灶台上用柴火慢慢烤。柴火的浓烟带着松木的清香,裹着鱼肉的油脂,滋滋作响地升腾起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我围在灶台边,眼睛盯着母亲翻动着的鱼,口水在嘴里打转。
鱼烤好时,外皮焦脆金黄,轻轻一撕就露出雪白的鱼肉,蘸着烤出的油汁,入口先是柴火的焦香,接着是辣椒的辛烈,最后是鱼肉本身的鲜甜,滋味层层递进,让人欲罢不能。那天我们一家人吃得十分尽兴,连鱼骨头都所剩无几,母亲坐在一旁看着我们,脸上满是笑容。
岁月流转,我早已长大成人,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鱼肉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各种做法层出不穷。但无论吃过多少山珍海味,都不及童年那顿柴火烤鱼的滋味。那味道里,有表姐的善良与疼爱,有母亲的温柔与牵挂,有清贫岁月里最珍贵的温暖。
烤鱼中的乡音
我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巫山的教师岗位,到学校报到时,校长问我:“今天我们欢迎新老师,想吃啥子你自己定。”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校长,吃烤鱼!”这顿烤鱼开启了我工作的生涯,我吃得很满足,吃得异常兴奋。“酒品饭品看人品。”校长席间不时对我点头,称赞我性格真诚开朗。
我对待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工作之余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很快我就被调到县级部门工作。从农村到县城工作后,我专门把父母接到城里玩了一天,请他们欣赏雄伟的长江大桥,晚上特别安排在江边吃正宗烤鱼。看着桌上色香味俱全的烤鱼,我们自然又谈到了童年那顿烤鱼,一家人都不由得热泪盈眶。父亲破天荒地喝了一口啤酒,母亲说那是她一辈子吃得最踏实的一顿饭。
正宗巫山烤鱼的做法极具特色,与其他的烤鱼大不相同。选用的鲜鱼,肉质紧实细嫩。处理干净后,用特制的香料腌制半小时,再放到炭火上烤至七八成熟,然后放入铺满豆芽、魔芋、土豆的铁盘里,浇上用豆瓣酱、辣椒、花椒、八角等几十种香料熬制的红油,放在小火上慢慢煨煮。这种手艺,是巫山人在长期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智慧,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承载着巫山人独特的情感。
后来工作调动,我离开巫山到重庆城区工作,繁华的都市里餐馆林立,美食无数,我却总找不到记忆中的味道。每当加班到深夜,或是感到孤独时,就格外想念巫山的烤鱼。那味道,牵引着我一次次回到故乡。
每次回家,刚到巫山境内,看到熟悉的青山绿水,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湿润气息,第一个念头便是去吃一顿巫山烤鱼。
县城的烤鱼店大多开在江边,店面不大,却充满烟火气。很多烤鱼店老板都认识我,见面就是“弟儿,又回来了啊!”熟悉的问候,瞬间驱散了我驾车的疲惫,让我感觉从未离开过。坐在烤鱼店里,窗外云雾缭绕,耳边江水滔滔,身边乡音袅袅。夹一块烤鱼,蘸着浓稠的汤汁,瞬间唤醒了我所有味觉记忆。
烤鱼的烟火气,穿越了岁月的长河,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串联了家乡与远方。每次离开巫山,我都会特意去巫山烤鱼店打包一份真空包装的烤鱼调料,带到城里自己做。虽然没有家乡的炭火,但煮出来的味道,总能慰藉漂泊的心灵。那麻辣鲜香的味道,是乡音的回响,是乡愁的寄托,提醒着我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巫山。
烤鱼中的传承
随着巫山交通的不断发展、全域旅游的不断壮大、宣传推广的不断加力,巫山烤鱼悄然走出三峡,走向全国。无论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小城市,都能看到巫山烤鱼店的身影。曾经藏在巫山深巷里的烤鱼,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特色美食,传递着巫山的味道。
虽然很多巫山烤鱼店开在外地,但大多数老板都是巫山人,他们带着家乡的手艺,将巫山烤鱼的味道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各地食客。为了适应不同地区食客的口味,他们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适当改良,但始终保留着烤鱼最核心的味道。这种坚守与创新,让巫山烤鱼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始终能够站稳脚跟。
我妻弟毕业于上海一所大学,也在国外大学当过交换生,后来成为一名律师,在一家知名企业干得风生水起。某一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准备在重庆主城区及上海开几家巫山烤鱼店。我问他好好的工作不干,为什么要选择开烤鱼店?他说在国外学习期间,听到来过巫山的外国游客对巫山烤鱼赞不绝口,作为土生土长的巫山人,有责任将巫山烤鱼这张名片进行传承和推广。
他说干就干,立即从企业辞职,带着合伙人回巫山吃遍了每家烤鱼店,每吃一家都详细对比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烤鱼店生意很好。
有一次,我带着同事去他店里吃巫山烤鱼,同事是东北人,从未吃过如此麻辣鲜香的食物,起初有些犹豫,尝了一口后便停不下来,连连赞叹:“这味道太绝了!”抬头看见邻桌几个外国小伙子在用餐,交流得知他们是附近大学的留学生,每周都要过来吃烤鱼,还说今年要去巫山看红叶。看着他们享受美食的样子,我瞬间明白了妻弟选择做巫山烤鱼的意义。
巫山烤鱼的传承,是一种文化传递,更是一种精神传递。每一家巫山烤鱼店,都是一扇文化窗口,都是一种文化展示。巫山烤鱼从巫山的江边走向全国,从一道地方小菜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是传统手艺的生命力,是文化传承的力量。这告诉我们,最动人的味道,永远与情感相连;最珍贵的传承,永远与根脉相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藏在食物里的亲情、乡音与文化,都会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回家的方向,支撑着我们努力前行。
发布日期:2025-11-19